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已經延續了幾千年,而今天因為人口的流動與運輸的發達,不管吃米還是吃面都沒有太多的限制。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現淘米時,大米會有發黃現象,或者發黃的大米能買嗎?那么這種大米還能吃嗎?
大米發黃的原因
大米有兩種發黃現象,其一是購買時候是白色,晶瑩剔透的,但過一段時間之后變黃、結團、甚至生蟲。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購買回來的大米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大米本身或環境水分高,在酶類的作用下發熱,繼而導致霉菌的繁殖,如黃綠青霉、桔青霉、島青霉等。令大米霉變、泛黃、產生異味。
另一種是購買時候,發現大米中夾帶一些黃色米粒,甚至農家收獲的大米中,會大量出現黃色米粒。這種米稱為黃粒米,一般是大米還是稻谷時,未及時脫粒、存儲不當、存儲過久或者稻谷收割后未及時暴曬造成。
那么,發黃的大米能吃嗎?
首先,因為儲存不當出現的黃色大米是不宜食用的。三種導致大米變黃的霉菌,有毒代謝產物為黃曲霉毒,對人體有毒。中毒癥狀表現為發熱、嘔吐、頭暈、沒有食欲,同時對肝臟有害,誘發肝癌、肝臟腫大、肝功異常等。
而黃粒米通常是不帶有毒物質的,不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只是大米的品質差,營養價值也降低,色、香、味均會受到影響,卻可以正常食用。但是,如同其他大米一樣,容易因為保存不但,而發生霉變,并且不容易被發現。
另外,因為黃粒米影響大米的外觀、品種與銷售,所以有關規定中,黃粒米的含量是不能超過1%的。
關于大米的保存問題
大米的保存受到地域與環境的影響,一般南方天氣濕度大,大米保存時間短,夏季存放不宜超過3個月,冬季可適當延長時間。北方,可存放3-6個月。而關于辨別大米,無外乎看顏色、聞味道以及煮米飯品嘗。
大米作為精糧的一種,如何吃才更營養呢?
1.減少淘米次數。維生素B在谷物的皮膚中存在較多,大米通常屬于精糧的一種,經過多次去皮,如果過分淘洗,維生素B流失嚴重。
2.盡量添加粗糧。從稻谷到大米,要經過數十道程序,造成大米中膳食纖維缺乏,易便秘、提高餐后血糖。可添加豆類、玉米、紅薯等粗糧。
3.糙米比精米營養更“貴”。糙米雖然與精米熱量上區別小,但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更豐富,并且更“耐餓”,延緩餐后血糖與防便秘。
4.少吃撈飯。撈飯容易導致大米中蛋白質、維生素B族、礦物質流失,降低營養含量。
本篇文章版權歸三九養生堂所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