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流行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兒的高潮期。蟋蟀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蟋蟀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據記載,斗蟋蟀兒始于唐朝天寶年間,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游博無行”,掌權后尤喜促織之戲,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促織經》。
明朝宣德皇帝也愛斗蟋蟀兒,致使一只好蟋蟀兒價至數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蟋蟀兒,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中國蟋蟀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國的藝術。它主要發源于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中下游。
真正的蟋蟀名產地,以山東齊魯大平原而聞名全國,而山東的寧津縣是蟋蟀王國王冠上的寶石,寧津種的蟋蟀頭大、項大、腿大、皮色好,同時寧津蟋蟀還有北方干旱區蟲的體質、頑強的斗性、耐力、兇悍,有咬死不敗的烈性。
所以近些年來全國蟋蟀大賽中,寧津種的蟋蟀多獲冠軍。歷史上寧津蟋蟀為歷代帝王斗蟋蟀的進貢名產地,歷史上才有寧津蟋蟀斗慈禧的漢族民間故事傳說。
體形雄而矯健。蟋蟀相斗,要挑重量與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馬尾鬃引斗,讓他們互吹較量,幾經交鋒,敗的退卻,勝的張翅長鳴。
足部保暖
在寒露過后,氣溫會慢慢降低,這個時候不要經常赤膊露身,要防止涼氣進入人體。夏季的涼鞋要收起來,要注意保暖足部。
可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這樣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發生,緩解疲勞。
腳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遠,而負擔重,因此,這個地方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適時添衣
另外,寒露過后,天氣寒冷,老人、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漸增添衣服。俗話悅“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膚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者,則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
在換季的時候,衣服要注意厚薄搭配,注意保暖,在寒露時,不要穿單衣,這也是養生的要點。平時起居上要安排合理。
研究認為,在氣溫下降和空氣干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強。當環境氣溫降低后,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因此,為了及時預防感冒,要適時更衣。

同時,還應隨時備好急救藥品,防止因氣溫驟降而引發哮喘、中風、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朝鹽晚蜜
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秋季的開始。在秋天里,秋燥是讓人煩惱的一件事。養生專家提出,對付秋燥的佳飲食良方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總結:在寒露的時候都有哪些好玩的習俗,已經給大家介紹了,現在你都了解了吧!其實這些習俗不僅很有意思,而且對于身體的好處也是很多的。如果你在平時對于這些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那么不妨把文章中提到的習俗都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