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小孩子患上了敗血癥,孩子的身上會莫名其妙的出現些瘀點、紅點、皮癥、紅疹等,常出現的身體部位是,手手腳腳,甚至還會藏在口腔里面。藏在口腔的,比較難以發現,可是在手腳的,希望父母就平時多多觀察孩子的手腳,有沒有出現紅點等等。這個是敗血癥早期非常重要的癥狀。
3. 腸胃不適
患者患上敗血癥后,除了手腳出現紅疹外,腸胃也會跟著不舒服。患者常常會嘔吐、拉肚子、肚子痛,嚴重的還可能會出現拉血、吐血的情況!這可是已經非常明顯是敗血癥的癥狀了!倘若還不能發現,那么就很容易錯過了治療的佳時間!
敗血癥的治療
1.基礎治療與對癥治療
敗血癥患者的體質差,癥狀重,病情需持續一段時間,故在應用特效抗菌治療的同時,還需注意補充各種維生素,能量合劑、甚至小量多次給予人血白蛋白(白蛋白)、血漿或新鮮全血以補充機體消耗、供給能量、加強營養、支持器官功能,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保持酸堿平衡,維持內環境穩定。有休克、中毒性心肌炎等嚴重毒血癥表現時,可予升壓藥、強心藥及(或)短程腎上腺皮質激素。高熱劇烈頭痛、煩躁不安者可予退熱劑與鎮靜止痛劑。需加強護理,注意防止繼發性口腔炎、肺炎、泌尿系感染及壓瘡等。
2.抗菌治療
疑診敗血癥時,針對性的抗菌藥物選擇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好抗菌藥物應用之前留取血培養。
(1)抗菌藥物應用原則 ①針對性用藥 及時應用針對性強的抗菌藥物是治療敗血癥的關鍵,結合臨床表現及前期治療反應予以調整。②聯合用藥 對病情危重者宜選取兩種抗菌藥物聯合應用(三聯或四聯應用的必要性不大)。③足量足療程用藥 致病菌應是殺滅,而不是一時抑制,故抗菌藥物的使用應足量,開始時劑量應偏大,分次靜脈點滴投予,療效宜長,一般3周以上,或在體溫正常,癥狀消失后,再繼續用藥數天。有遷徙性病灶者,除局部治療外,全身用藥也應酌情延長。
(2)抗菌藥物的選擇 ①葡萄球菌敗血癥 因金葡球菌能產生β-內酰胺酶的菌株已達90%左右,故青霉素G對其療效很差。而第一、二代頭孢菌素不同程度地抑制了β-內酰胺酶的作用,對其敏感的菌株可達90%,故現常選用頭孢唑林、頭孢氨芐、頭孢呋辛或頭孢克洛等,也可選擇氟喹諾酮類進行治療,還可聯合應用阿米卡星、慶大霉素。對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一般首選萬古霉素,另外可選擇的藥物包括利奈唑胺、達托霉素和替加環素。②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 第三代頭孢菌素對此類菌有強抗菌活性,敏感率一般大于90%,第二代頭孢菌素對大腸桿菌及肺炎桿菌也有抗菌活性。故對此類敗血癥可從第二、三代頭孢菌素中選用一種,可與慶大霉素或阿米卡星聯合。綠膿桿菌敗血癥時選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他啶,頭孢吡肟或碳青酶烯類較好。或將上藥與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伍用,療效也好。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喹諾酮類藥物對包括綠膿桿菌在內的G-桿菌均有較強的抗菌活性,且受外界影響小,與其他類抗菌藥物未見交叉耐藥性,副作用輕,臨床上也常被選用。③厭氧菌敗血癥 常呈復數菌混合感染,選藥時應兼顧兼性厭氧菌或需氧菌。④真菌敗血癥 當真菌與細菌感染同時存在時,選藥需兼顧。
3.其他治療
(1)藥物 如抗內毒素單抗,白介素-1(IL-1)受體拮抗劑、脫苷脫氨酶抑制劑等。
(2)局部治療 對原發性或遷徙性的化膿性病灶,待成熟后均應及時切開引流。化膿性心包炎、關節炎、膿胸及肝膿腫在引流后局部還可注入抗菌藥。對有梗阻的膽道、泌尿道感染,應考慮手術解除阻塞。
總結:通過上文小編的介紹,相信大家對如何預防敗血癥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預防敗血癥在平時需要控制傳染源,加強防護,合理使用抗菌藥,保護易感人群,及早發現原發病灶做到這些的話可以很好的預防白血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