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疳積脾虛,手足心發熱
其原因一是飲食不節,即有的飲食無度,食不定時,常吃零食,長期下去可損傷脾胃功能,引起運化失常,形成積滯,積滯日久,水谷精微無能吸收,形成疳積而發熱。
二是患其它疾病后,如吐瀉,痢疾、寄生蟲病等治療不當,遷延日久,損傷氣血,導致營養不良而形成疳積發熱。這部分常見為手足心發熱,面黃肌瘦,毛發干枯,腹部脹大,食欲不佳,常食異物,夜睡不寧,大便較稀,有不消化食物,小便黃濁如米泔。
2、血虛陰虧,手足發熱
其原因多由于平素體質虛弱,或大病、熱病后,失于調理,陰血耗傷,正氣尚未恢復而致。這部分常表現為手足心發熱,形體消瘦,精神萎靡,咳嗽少痰,目眩耳鳴,口干舌燥,午后潮熱,顴紅盜汗,小便頻數,大便秘結。
手足心發熱,以疳積脾虛引起的多見,絕大多數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注意補充一定數量的富有營養的食品,多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以促進體質的恢復。
如果處在更年期前后,可能還伴有頭暈,耳鳴,失眠多夢,愛出汗等等,可以服用一些六味地黃丸或是知柏地黃丸,滋補腎陰。
總的來說,手心發熱的成人,不管哪種癥狀,生活中一要忌生氣,二要忌食辛辣。這是因為“氣有余便是火”,火熱損傷陰血,會發生手心熱;辛辣食物也容易損傷陰血,陰不制陽,則會手心熱。
發熱自檢:手心發熱多為脾虛
醫學上,發熱分為自覺發熱和體征發熱,對于自覺發熱,可以通過發熱自檢法進行查看,專家指出手心發熱多為脾虛、五心煩熱多為腎陰虛、臉部發熱則有各種情況,下面為大家介紹這三種發熱自檢法。 自覺發熱是指測量體溫正常,但是手心、腳心等部位相較其他部位溫度高。體征發熱則為體溫超過37攝氏度,為發燒。發熱并不一定等同發燒。中醫認為,自覺發熱而體溫并未超過37攝氏度時,可能提示身體的失衡。
專家指出,檢測自覺發熱,可以和其他人做一個體溫比較,亦可自己用手背比較身體不同部位的溫度。當自覺發熱而體溫未超過37攝氏度時,可能提示身體臟腑功能失衡。
手心發熱怎么調理
手心在中醫中為心經經脈所屬,手發熱、易出汗,且手心比較紅(俗稱朱砂掌),這是陰虛火旺的標志。人比較能扛得住疲勞,這樣同時也易造成臟腑的過度勞累,故在手掌相應反射區會比較紅。你這種情況還容易出現失眠的癥狀。
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調整
一為飲食,要注意飲食的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特別是纖維比較多的,如芹菜、菜的根莖等,少吃油膩、燒烤類食品,這些傷肝傷胃,同時要多喝水,排毒,促進新陳代謝。
二從心態上進行調整,清心寡欲,精神內守,心情放松,情緒不可過度激烈,喜怒哀樂不可過度,心情的變化同時會影響人的臟腑,所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悲傷肺”。
三從睡眠入手,要睡子午覺,夜晚從11點好就要入眠了,中午1點左右也睡上幾十分鐘(中午是心經當令,此時睡眠,有調神、提神之效,西醫也研究表明,多睡午覺,老年癡呆癥發病率低)。
四還是要多運動,舒經活絡,促進新陳代謝,這是強身健體的不二法門。
另外,人體是有一定的偏性,如有人體寒,有人體熱,有人體實,有人體虛,不一而足,所以手心熱屬于你的體質的一種趨勢或呈現,不過依照以上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調整。
結語:其實生活中的一些小癥狀都有可能暗示著身體的病癥哦,希望上述介紹的這些手心熱的常識,和治療方法,大家能夠牢牢記住哦!平時多了解這些疾病常識,對生活還是很有幫助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