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體質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天生手腳冰涼這就屬于是寒性體質,而有些人就會是陽性體質,那么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判斷自己的身體偏熱還是偏寒呢,要如何去調理呢,下面一起隨著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熱從何來
中醫講究通過問診的形式,向病人詢問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和現在癥狀,以診斷疾病。明代大醫家張景岳將其視為“診病之要領,臨證之首務”。問診如此重要,可是問診中重要的一點是什么呢。古人認為,寒熱是問診中首先要問的內容。中醫為何如此重視寒熱呢?
中醫認為當人體內的寒熱平衡被打破后,人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而通過藥物幫體內寒熱恢復平衡后,疾病往往都能康復。寒熱包含的范疇很廣,氣候、體質、疾病、藥物、飲食甚至茶葉都有寒熱之分。
如何判斷自己的身體偏熱還是偏寒呢
若感到喝熱水舒服,大體屬寒證,一般來說,虛寒體質的人基礎代謝率低,體內產熱量少,四肢即便在夏季也是冷的,他們面色較常人白,很少口渴,也不喜歡接觸涼的東西,包括進空調房間。
若感到喝涼水舒服,大體屬熱證,實熱體質的人代謝旺盛,產熱多,經常臉色紅赤,口渴舌燥,喜歡吃冷飲,易煩躁,常便秘。 認識自己的體質 人的體質有寒熱虛實之分,先認識自己的體質,再配合相應性質的食物,便能達到保養身體之效。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都與古人有了很大區別。專家告訴我們,古人的疾病和寒證關系密切,而現代人的疾病多與熱證關系更緊密。
比如糖尿病就和熱證關系密切,糖尿病患者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這四大癥狀都與熱邪有關系。在臨床治病時,張學智教授善于從寒熱論治糖尿病,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氣有余而為熱,是導致糖尿病患者體內多熱的一個原因。我們都知道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引發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中醫認為,多食肥甘厚味,會化氣有余,導致氣機失調,熱自內生。臨床中針對血糖、血脂偏高的肥胖人士,張教授推薦了一個代茶飲的方子,有清熱泄濁、降脂通便的作用。
七情內傷化熱,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體內熱盛的一個原因。糖尿病屬慢性病,患者除了要堅持吃藥以外,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有很多患者發脾氣后血糖都會劇烈波動,而心情放松后血糖就能降下來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此外瘀血阻絡也會導致糖尿病患者體內熱盛,糖尿病的并發癥往往和瘀血阻絡有關。
本期嘉賓介紹
張學智
現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大醫院)中醫、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兼任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中醫科主任,北京大學中西醫結合學系副主任委員,北京市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北京地區首屆群眾喜愛的中青年名中醫,國家重點??浦嗅t老年病學術帶頭人,中央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
研究方向
消化系統疾病(如幽門螺桿菌相關疾病、反流性胃病、萎縮性胃炎、消化系統腫瘤)。糖尿病及并發癥、心腦血管疾病(如血脂異常、冠心病、高血壓等)及腎臟疾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對多因素導致的慢性疾患如失眠、便秘、皮膚病、月經不調、盜汗、亞健康等有獨特的中醫療效。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