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當中,我們有些中老年朋友會發現自己走了一段路就沒有力氣再走了,其實這樣的情況我們稱之為間歇性跛行,因為很多人對此缺乏了解,所以本期的cctv10健康之路邀請專家陳贊來為我們詳細介紹什么是間歇性跛行以及間歇性跛行的原因與治療。
本期嘉賓介紹
陳贊
男,主任醫師,擅長顯微外科技術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椎管內腫瘤,脊髓腫瘤,脊髓空洞癥,小腦扁桃體下疝。
1999年畢業于哈爾濱醫科大學獲得臨床醫學碩士學位。
2003年獲得神經外科博士學位。
2008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
中國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會員。
中國神經康復學會會員。
擅長
脊柱、脊髓神經外科。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什么是間歇性跛行
間歇性跛行是活動后下肢痙攣性疼痛,休息后1~2分鐘緩解,為常見的是在腿部。這種疼痛可能是急性或慢性。急性發作,可能提示急性動脈阻塞。間歇性跛行在50~60歲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或吸煙的男性患者中常見。如不接受治療,可能進展到休息時也疼痛。慢性動脈閉塞,由于建立了側支循環,肢體損傷不常見。間歇性跛行也可能有神經原因,馬尾水平的脊柱狹窄。脊柱狹窄造成對下行神經根的積壓。步行刺激丁馬尾的循環,導致這些神經壓力增加,并導致疼痛。
間歇性跛行的原因
間歇性跛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在腰椎管已有狹窄的病理基礎上,因直立時椎體及神經根的壓力負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時下肢肌肉的舒縮活動進一步促使椎管內相應脊神經節的神經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繼而靜脈瘀血以及神經根受牽拉后,相應部位微循環受阻而出現缺血性神經根炎,從而出現腰腿疼痛、下肢麻木、無力等癥狀,當患者蹲下、坐下或平臥休息后,神經根的壓力負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動時的刺激來源,脊髓及神經根缺血狀態得以改善,因此癥狀也隨之減輕、消失。再行走時,再度出現上述癥狀,再休息,癥狀再緩解,如此反復,交替出現,形成了間歇性跛行。它是腰椎管狹窄癥的主要臨床特點之一。
在有主動脈縮窄的病變時,由于縮窄一下供血不足,下肢血壓下降,而出現下肢無力、麻木、發涼,甚至有間歇性跛行。這一點可以歸為血管性間歇跛行。
間歇性跛行源自血液供應不足。疼痛發生在小腿(常見的部位)或足部表明病變在股或腘動脈,疼痛在臀部和大腿,病變在主髂動脈血管。運動時,疼痛通常因為在缺血部位由于無氧代謝釋放乳酸,之后產生疼痛。當運動停止,乳酸被清除,疼痛減輕。體征包括上肢肢端蒼白、相關部位潮紅(特別是腳趾和腳掌)、腳趾毛發脫落,并且動脈搏動減弱。
間歇性跛行的治療
一、保守治療
大多數的腰椎管狹窄癥病人經過保守治療,癥狀可以得到明顯緩解,保守治療方式主要包括:
1.一般取屈髖、屈膝位側臥,休息3~5周癥狀可緩解或消失。對于老年人長期臥床易引起肌肉萎縮、深靜脈血栓及肺炎等并發癥,建議不宜超過2~3周。
2.藥物治療:給予適量的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NSAIDS)。
3.功能鍛煉:腰椎屈曲可使椎管容量和有效橫截面積增大,減輕對馬尾神經的擠壓。腹肌肌力的增強也可拮抗神經組織所受到的椎管機械性壓力。
4.支具應用:腰圍(或腰椎保護性支架)可減輕脊柱運動時關節突及椎間盤對馬尾神經根動態的牽拉及壓迫。但不宜長期應用,容易造成肌肉萎縮。
5.硬膜外間隙注入類固醇藥物可起到局部消炎作用,不是理想方法。部分病人暫時緩解疼痛,曾見骶管內注射后病情加重及癱瘓。多次注射引起神經粘連,增加手術難度。
6.其他牽引、局部封閉、針灸、推拿等。
二、手術治療
如果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自覺癥狀明顯且持續性加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現明顯的神經根痛和明確的神經功能損害,尤其是嚴重的馬尾神經損害;以及進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脫、側彎伴隨相應的臨床癥狀出現,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是減壓術,或同時行減壓、融合術,有時加固定的穩定手術。復雜的腰椎管狹窄癥:系除有腰椎管狹窄癥狀之外,尚伴有腰椎退變性側彎、伴有椎間不穩定、退變性滑脫、椎間孔狹窄等,比較復雜,需要綜合對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