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血吸蟲病
湄公血吸蟲病于1950年在泰國南部首先發現。本病在老撾湄公河的江島(Khong island)流行。1978年才正式命名為湄公血吸蟲病(schistosome mekongi)。本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發熱、肝脾腫大、腹痛、腹瀉等。湄公血吸蟲病基本知識是否屬于醫保:非醫保疾病發病部位:肝 腸傳染性:有傳染性傳播途徑:接觸傳播潛伏期:20~26天潛伏期表現:一般無明顯癥狀,少數有輕度的肝脾腫大。如感染較重,可出現腹瀉、腹痛、粘液...
查看更多>>
- 是
- 肝 腸
- 所有人群
- 有傳染性
- 腹水 低燒 肝脾腫大
- 藥 藥物治療
- 闌尾炎 結腸癌
一般治療一、治療治療應用吡喹酮1天療法,20mg/(kg·次),3次/d,療效良好。二、預后早期治療,一般預后良好。對于有嚴重并發癥(如腹水、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結腸癌)患者預后較差。查看更多>>
相關檢查湄公血吸蟲病的臨床表現與日本血吸蟲病相似。湄公血吸蟲致病性與日本血吸蟲相當。癥狀1.發熱間歇或弛張熱,可伴有畏寒和出汗。癥狀較輕時表現為低熱,有自限性。2.肝脾腫大絕大多數急性期患者有肝脾腫大。肝腫系由于大量蟲卵結節形成,引起周圍組織充血、水腫,造成肝臟急劇腫大,其質軟,且有壓叩痛。脾臟受蟲卵毒素刺激而充血腫大,觸感明顯。晚期 湄公血吸蟲病還可出現肝纖維化。3.胃腸道癥狀湄公血吸蟲在...查看更多>>
飲食原則合理搭配膳食營養。(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情請咨詢醫生。)查看更多>>
預防在流行區普查普治,及時徹底地治療患者及染病動物。采用氯硝柳胺進行滅螺;妥善處理感染人活動物的排泄物,以免污染水源;個人防護方面,應避免接觸疫水,難以避免接觸疫水時應穿長統膠靴,對于接觸了疫水者應及時服用預防性藥物,如青蒿琥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