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癬
腳癬(tinea
pedis),俗稱香港腳,是發生于足跖部、趾間皮膚的皮膚癬菌感染,有時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但僅發生于足背者稱體癬。與中醫所稱的臭田螺、田螺皰相類似,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臭田螺瘡最纏綿,腳、丫瘙癢起白斑,搓破皮爛腥水臭……”;“田螺皰在足掌生,里濕外寒蒸郁成,豆粒黃泡悶脹硬,破津臭水腫爛痛”。中醫認為本病系濕潤熱下注或因久居濕地染毒所致。腳癬基本知識是否屬于醫保:非醫保疾病別名:香港腳,足癬發病部位:皮膚 下肢傳染性:有...
查看更多>>
- 香港腳,足癬
- 是
- 皮膚 下肢
- 多發于中、青年人,兒童少見,男性一般多于女性。
- 有傳染性
- 肢端易發生不易控制的足癬感染 腳臭 足癬
- 藥 外用藥物治療、內服藥物治療
- 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蜂窩組織炎 丹毒
一般治療腳癬西醫治療藥物治療1.局部治療 根據臨床不同病型表現,分別對癥治療。(1)對汗皰型或有輕度浸漬糜爛,有少量分泌物者,可于每天早晚用1∶6000或1∶4000高錳酸鉀溶液或3%醋酸鉛溶液浸泡或濕敷,每次20~30min(水皰可在無菌處理下刺破),浸泡后用消毒布巾拭干。然后選用以下藥劑外涂,如苯甲酸/水楊酸/碘/碘化鉀/薄荷腦 (復方苯甲酸酊)、Castellan涂劑、5%魚石脂、3%水...查看更多>>
相關檢查腳癬癥狀診斷一、癥狀本病多發于中、青年人,兒童少見,男性一般多于女性。由于病原菌的不同,患者的衛生狀況和體質的差異,其臨床表現也各異。常見有以下四種類型:1.汗皰型 初發為多數散在厚型小水皰,破裂后形成環狀鱗屑,亦可形成多環狀鱗屑,可逐漸擴延成片,皮膚逐漸增厚,自覺瘙癢。2.趾間型 好發于第3、4或4、5趾間,表現為少量鱗屑,自覺奇癢。病人常不自覺的搔抓,有時鱗屑不顯著,僅感瘙癢,稱為無癥狀型...查看更多>>
飲食原則腳癬飲食保健一、腳癬食療方(下面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1)生大蒜頭20瓣、生花生仁250克、雞腳爪3對。蒜瓣去皮,與另2味合煮服之,腫消便愈,花生仁含有腦磷脂,可治腸塞等病,亦能疏導腳氣。2)大蒜頭5只、龜1只。龜洗凈切塊,蒜頭微搗爛,放入鍋中,清燉烏龜,每天服1次。本方對腳氣病引起的腫脹有消退作用,對老年人更為適宜。3)花生仁、赤小豆、大蒜頭去皮及紅糖各200克。上藥煮爛食之,...查看更多>>
腳癬預防預防:注意局部衛生,襪宜常用肥皂水洗、曬,不宜穿著膠鞋或塑料底鞋、靴,勿用公用拖鞋或腳布,治療手足多汗和汗皰。鞋宜常曬或以棉球浸甲醛(福爾馬林)置鞋內密封24~48h,有滅真菌效果。經繼發細菌感染者除局部治療后,可酌用抗菌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