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證
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痹證 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主要表現為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 臨床上具有漸進性或反復發作的特點。痹證的發生,與體質的盛衰以及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關。痹證初起,不難獲愈,晚期病程纏綿,預后多不良。痹證基本知識是否屬于醫保:非醫保疾病發病部位:肌肉 骨傳染性:無傳染性多發人群:所有人群相關癥狀:關節腫大 關節疼痛 關節腫脹 高熱不...
查看更多>>
- 是
- 肌肉 骨
- 所有人群
- 無傳染性
- 關節腫大 關節疼痛 關節腫脹
- 藥 藥物治療
- 周期性麻痹 顱咽管瘤 發作性睡病
痹證中醫治療痹證-治療方法風寒濕痹型肌肉關節疼痛酸麻,或有腫脹,遇陰雨寒冷則疼痛加劇,得熱痛減,口淡不欲飲或喜熱飲。舌質淡苔白膩,脈弦緊。【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方藥】1.主方蠲痹湯(程鐘齡《醫學心悟》)處方:羌活、獨活、秦艽各12克,海風藤30克,桂枝、當歸各10克,川芎6克,威靈仙、白芍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風勝者,加防風,白芷各10克。濕勝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查看更多>>
相關檢查痹證癥狀診斷風痹風痹初起,邪氣較淺,尚未入臟腑,多發于膝、腕等關節。證見肢體關節酸痛,游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見惡風發熱,苔薄白,脈浮。治宜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方用防風湯加減。若見關節腫大,苔薄黃,宜寒熱并用,方用桂枝芍藥湯加減。寒痹寒氣偏盛,入于筋骨,肢體關節為主要疼痛部位。證見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膚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治宜溫經散寒、...查看更多>>
飲食原則痹證飲食保健食療方1、組成:丁香、肉桂各等份(研未),漢防己米、生姜汁、米醋、白酒、面粉各適量。用法:將上藥制成藥餅(宜隨用隨做),敷于患處。腰腿痛患者加敷腎俞、腰陽關,關節炎患者須在藥餅上拔火罐10~15分鐘。隔日1次,在伏天連作4次。2、組成:地黃、白酒各適量。用法:搗爛浸入酒內,7天即得。每次飲30毫升,1日2次。3、組成:生姜汁、蔥汁各45克,米醋15克、牛皮膠90克、陳皮24克。...查看更多>>
痹證預防預防: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風寒濕之邪侵入人體。汗出勿當風,勞動或運動后不可乘身熱汗出入水洗浴等。患者應加強個體調攝,如房事有節、飲食有常、勞逸結合、起居作息規律化等。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對外邪的抵抗力。患者對寒涼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條、竹筍、通菜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