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1978年畢業于山東中醫學院中醫系,同年考取山東中醫學院中醫系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隨著名中醫學家張珍玉教授學習,1981年畢業并獲醫學碩士學位。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
中醫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如何更好地弘揚中醫文化,讓中醫文化在中華文化的血脈中薪火相傳、發揚光大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一個話題,為此,記者專門采訪了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高思華教授。
記者:中醫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您認為中醫在中華文化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高思華:中醫不僅僅是文化,中醫首先是科學,是醫學科學,是生命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個醫學科學和西醫的科學不一樣,它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它是和文化緊密交融的一個科學。
我覺得這個首先要明確。現時生活中,有些人老覺得中醫只是一種文化,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應該說,中醫是有著豐厚的中華文化底蘊的醫學科學。人類能夠看到的歷史也就是幾千年,這幾千年當中,所有的民族都是在與瘟疫、戰爭、饑荒的抗爭的過程中過來的。而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昌盛的民族,這說明什么?這是因為中華民族有中醫藥的呵護。由此足見中醫藥在人們生命中的貢獻和科學價值。
記者:您認為,中醫與西醫的區別主要是什么?
高思華:中醫學和西醫學的區別就在于二者是兩種不同思維模式指導下的各具鮮明特色的醫學科學。中醫是在東方天人相應的系統思維模式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有著豐厚的東方文化底蘊。
這種思維模式把人類和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起來,把天地人看作一個整體,把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自然的一分子,來研究人的生命活動過程。所以中醫學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系統思維模式下的生命科學觀。這是它和西醫主要區別。文化是什么?簡單說來文化就是一種思維習慣。
東方傳統文化的習慣思維是天地人和,是中庸,不偏不倚,這就是東方的科學觀。東方的科學觀就是天人合一、整體恒動的大系統觀念。中醫就是秉承了天人合一的東方科學觀,強調人和自然相通,人和社會相通,自然的任何一種變化,都會對人類生命科學產生影響,對人的生理和病理產生影響。社會的任何一個變化,都會對人的心理、生理產生影響。
所以,中醫在研究生命科學的時候,充分考慮了自然、社會對人的影響,再結合人的自身的組織器官的功能,從整體上去認識人的各種生命現象。
記者:您怎么看待《皇帝內經》這本書?中醫的起源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嗎?《黃帝內經》是不是黃帝本人的著作?是不是學中醫的人都要學《黃帝內經》?
高思華:《黃帝內經》這本書是中國最早的系統地論述中醫的經典著作,這部經典著作把中醫整個系統的思維模式和中醫對生理、病理的認識都作了非常詳細的論述。
應該說《黃帝內經》是最早的中醫典籍。但是,中醫的起源實際上很早,在人類生活的遠古時代就開始了。
人們在不斷適應自然和與自然抗爭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發現和積累一些養生、防病和治病的經驗,然后把這些經驗逐漸地總結、升華,慢慢構成系統的理論,等到《黃帝內經》成書的時候,這個理論已經很系統了。
《黃帝內經》是眾多醫家經驗的總結和思想集成,托名黃帝所作。為什么托名黃帝呢?因為都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的地位代表著這本書的至高無上價值。
記者: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將會給中醫帶來哪些影響?西方人它怎么看待中醫?
高思華: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了東方的思維模式,造就了在這個思維模式指導下的中醫科學。我們一方面要厘清傳統文化與中醫科學的概念區別,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文化對科學的滲透和影響作用。
培養中醫藥人才,一定要一手抓中醫學科學知識的傳授和養成,一手抓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和弘揚,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樣才能夯實學好中醫的基礎,培養出真正的高級中醫藥專門人才。
西方人不了解中醫的思維模式,習慣于用西醫學的標準來衡量和評價中醫,所以會有人認為中醫不科學。從民國到現在,都有人反對中醫,還有人提出要消滅中醫。這么多年了,為什么中醫沒被消滅?因為它能解決問題,它如果不能解決問題,不用別人消滅,它自己自生自滅了。
記者:自民國以后,隨著西風東進,中醫、中醫逐漸被妖魔化。從魯迅的作品里,我們看到,他家里有幾個病人都是因為中醫沒有治好,因之產生了對中醫的痛恨,他才決定到了日本去學習西醫。
高思華:魯迅在很多文章中批判中醫,原因是因為他沒有真正的了解中醫,又受了西方科學觀的影響,拿了西醫的標準來看中醫。
西醫的標準是以病為標準,它的目標朝向主要是治病,是以病為本,對疾病診斷和療效評價是以患者的組織器官的形態學改變為依據的。
中醫則不然,中醫是以人為本,注重整體觀念,講究人和自然及社會的和諧,其目標朝向主要是維護人的健康,追求身體機能和狀態的最佳,對疾病的診斷和療效評價是以人的狀態為評判依據的。比如十個人得了流感,西醫治療首先想到的就是抗病毒,很可能開的是同一種抗病毒的藥。
到了中醫那兒就不同了,因為中醫并不在意其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而是根據患者感冒后出現的不同的狀態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法,認為表現為惡寒發熱的就是感受風寒,發熱重惡寒輕并伴有咽喉疼痛的就是感受風熱,頭身沉重的就是感受濕邪,乏力汗出的就是氣虛感冒??雖同屬感冒,但因每個人感冒后的狀態不同,中醫就可能十個人開十個藥方,而不是西醫標準的抗病毒藥。
同樣的流感病毒,為什么不是一樣的癥狀?那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病毒作用于人體以后產生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中醫就是以患者的不同反應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狀態為依據來進行調理,目標就是把患者的狀態調整到正常,調整到最佳。
盡管中藥的治療不是以抗病毒為目標朝向,但是當把人的狀態調整到最佳以后,病毒也就全被殺死了。這就是中醫的理念:以人的機體狀態為依據,以狀態的是否平衡協調作為健康與否及療效評價的標準,通過調整人體的狀態,調動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維護健康。
所以,我們對中醫認識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能單純地把中醫當成一種文化。人的生命只交給文化,不交給科學,這是不可以的。大家知道,鴉片戰爭以后,西醫才真正地開始傳入中國,此前中國只有中醫,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都是由中醫來保駕護航的。
試問,在西醫沒進來以前,所有的外科手術是誰做的?不都是中醫做的嗎?僅從三國時期的華佗可以進行開顱手術就可以說明問題。
華佗那個時候發明了麻沸散,這個麻沸散就是做手術時候的麻藥。據說這個發明比西醫的麻藥早了1000多年。如果說《三國演義》的刮骨療毒、華佗開顱是小說,但小說是來源于生活的。到宋朝時候的,中醫外科的專著,中醫的外科手術器械,都達到了世界一流。種痘免疫最早也是中醫發明的,晉代的葛洪煉丹就是用化學的方法來合成藥物。但現在好多人都有一個觀念,好像一說做手術就是西醫的,一說預防免疫的方法,就是西醫的,一說藥物合成,就是西醫的,著實是一種偏見。
事實上,中醫和西醫是具有各自的完整理論體系的兩種醫學科學,都具有基礎理論、預防保健、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康復等不同的學科,只不過是稱謂不同罷了。現在的x光、CT、核磁、顯微鏡、內窺鏡等,都不是西醫的發明創造,而全是其他學科的東西,但是被西醫拿過來運用到醫學檢測之中,就延伸了西醫的眼睛,大大地推動了西醫學科的發展。這些東西西醫能用,中醫為什么就不能用呢?為什么說中醫一用那就是就用了西醫的東西呢?這是沒道理的說法。
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是要在不斷吸收和借鑒其它學科的知識和技術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過程中來實現的,中醫學也不例外。中醫的理論很超前,但技術相對滯后,應該學習和借鑒現代科學技術來取長補短。國家應該在這方面加大對中醫的投入。
記者:我感覺,魯迅先生遇到的中醫恰恰是一些騙人的江湖郎中,這才使得他產生了對中醫的誤解。當前,對中醫最不好的影響主要是一些江湖術士在利用中醫之名欺騙患者和群眾,比如前一個時期出現的張悟本現象等等。正是這些不良現象造成了人們對中醫的誤解。
高思華:張悟本根本就不是中醫,不應該把他和中醫聯系在一起。這樣的人能夠有市場,說明民眾對養生保健的需求很大而服務不足。有些沒有學過中醫的人能夠作為中醫專家被媒體捧紅,也說明了媒體在中醫科學知識方面的缺乏和某些方面的責任缺失。哪個所謂的“神醫”不是被媒體捧起來的?哪個又不是被媒體最后曝光揭露的?所以,我認為,作為媒體要對老百姓負責,不能辜負老百姓對媒體的信任。對于將要宣傳報道或要請到電視臺進行科普講座的專家一定要建立專家審查機制,看他是不是真正的中醫專家,你讓他拿出證書、證明以及相關機構的推薦意見,或讓專家顧問們審查一下所要講座的內容,就可以避免這種現象,老百姓也就不會深受其害了。
記者:中藥目前的發展狀況如何?前景怎么樣?我們一直主張中西醫結合,您認為中西醫應該怎樣更好的結合?
高思華:中藥和中醫必須同步發展,因為中藥就好比是上戰場的武器,是消滅疾病的武器,中醫是使用武器的人。人很有本事,但武器不行也是白搭;武器很好,人不會用也白瞎。所以兩個必須同步發展。
現在有一種大趨勢很好,那就是用現代的科技手段進行中藥劑型創新,讓人們用起來更方便,安全性更高,這個很好。但是也有一種不好的傾向,有人按照現代西藥的標準來評價中藥的藥效并界定適用于什么疾病,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事情,因為中醫是通過調人來治療疾病和維護健康的,是從“證”的角度即從人的狀態的角度來確定治療方藥的,不能只按照西醫的“病”的標準來界定。
現在還有一種情況,好多西醫喜歡使用中成藥,但大多又是按照西醫對中藥的認識來運用中成藥,他們不懂中醫的辯證,只按照西醫的觀念來開中成藥,如見了感冒患者就喜歡用雙黃連口服液、蓮花清瘟膠囊等清熱解毒的中成藥,認為這類藥物可以抗病毒,殊不知這類藥物只是適用于感冒誤治熱毒入里或風熱感冒或風瘟感冒,而大部分感冒都是感受風寒引起的,應該用感冒清熱沖劑之類的辛溫解表的中成藥來治療,所以大部分都沒有效果不說,反而會雪上加霜,加重病情,結果還說是中藥不好使,讓中醫背黑鍋。
中西醫結合這個話題很大。中西醫結合并不是單純用了中醫的一點技術,又用了西醫一點技術,或者是用了西醫的診斷又用了中醫的治療,或者有人把中藥和西藥一塊兒用,這就是中西醫結合了。
真正的中西醫結合應該是兩種思維模式的相互借鑒和相互融合,中西醫兩個理論體系的融會貫通,這才是真正的結合。中醫有中醫的長處,西醫有西醫的長處。中醫也有中醫的短處,西醫也有西醫的短處。
互相之間應該是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取長補短,而不應該是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誰都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不能拿我的長處攻擊你的短處,你也別拿你的長處來攻擊我的短處。只有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才有可能結合。
任何一種科學的發展都需要接受同時代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術,才能豐富和發展。因此,中西醫的互相借鑒、互相學習和互相取長補短是必然的。可以斷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學的發展,中西醫遲早會結合,因為中醫和西醫都是生命科學,目標朝向都是維護人類健康。
頸椎病人可以選擇吃的中藥有三棱、莪竹、蘇木、姜黃、葛根、柴胡、白芷、川斷、桑寄生...
杜琳中醫認為淋巴癌是叫做石疽,中醫藥治療淋巴癌也是有很好的效果的,中醫主要是通過辨證...
儲真真工作壓力大,導致失眠,可提高自己業務能力,或者換一個自己干起來游刃有余的工作。...
張東糖尿病腎病的患者運動時,應選擇心率在適當范圍內運動,即170-患者年齡,整體的百...
高思華中老年人可以通過鍛煉來提高腰背脊力量,從而加強腰脊柱的支撐能力,緩解腰腿痛。此外...
牛映雪在健身運動時,要依據不同的運動項目選擇相應的服裝和鞋子。...
牛映雪鼻咽癌治療后遺癥可能有:1.口干,2.皮膚皮下的纖維化,頸部皮膚變差,3.出現放...
孫艷婚心理產生一般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1.不再互相吸引2.角色被他人替代3.環境因素...
梁紅小的腫瘤并且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就完全可以暫時不用治療,做一個動態的觀察;觀察以后發...
賈桂軍頸肩痛在臨床上一般指頸椎病,而肩周炎指?是肩關節周圍組織炎,這兩個病是不一樣的。問題...
馬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