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的病因
1、神經病學異常。孤獨癥多伴有智能障礙提示了本病的神經病學基礎近30%的患兒在兒童期或青春期會出現一種或更多種類型的癲癇發作,部分發作伴或不伴全身發作為其主要發作類型。
2、圍生期異常。研究發現,在妊娠、分娩和新生兒期的異常和孤獨癥持續相關,然而這些并發癥卻無明顯統一的特征。
3、消化系異常。一些消化異常疾病,如胃食管反流、腸消化酶缺乏等,可以部分解釋孤獨癥患兒的易怒、攻擊行為或夜間驚醒。
4、疫苗。初有證據表明,麻疹、腮腺炎、風疹疫苗的接種增加了孤獨癥的發病率,但這在隨后的研究中未被證實。疫苗中含汞的防腐劑硫柳汞是否會增加孤獨癥的發病率尚未確定。
5、遺傳因素。孤獨癥與一些遺傳性疾病如結節性硬化、苯酮尿癥、脆X綜合征及唐氏綜合征有關,這些疾病有明顯的孤獨癥癥狀。
影響語言功能
以孤獨癥兒童的語言發展為例。正常兒童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佳時期,因為這時兒童神經系統的完善、認知水平的發展開始進人一個新的發展期,即開始突破非交流性言語,也稱為自我中心言語。
而這個時期恰恰是孤獨癥兒童的發病期,如果這個時期的兒童已經具備了“仿說”的能力,我們會發現這個孩子后來會出現大量的“鸚鵡學舌”“回聲”“答非所問”以及“錄音回放”等語言現象。
影響神經功能
研究表明,孤獨癥這種疾病,一旦發病,孩子的神經完善功能就出現停滯。如果發現及時,及早進行教育康復干預,那么神經功能恢復就會好,表現出與正常兒童的差異性小。
孤獨癥怎么治
1、教育治療
主要目標是教會他們一些有用的社會技能,如生活處理能力,與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與周圍環境協調的能力等。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社會教育環境。需要患兒所在社區的幼兒園、小學具備接納孤獨癥兒童的意識及師資基礎,使患兒生活在一個有助的、愉快的氣氛中。
2、行為治療
即對患兒的不良行為習慣進行矯正。一般采用在高度結構化的環境中,由經過專門學習和培訓的專業人員對其進行特殊行為矯正。由于患兒的缺陷及其家庭環境的個性差異較大,因此,應有專家制訂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除了在專門設立的特種教育機構中進行治療外,還應當以家庭為基地,通過訓練父母,取得家庭成員的密切合作,以達到行為治療的佳效果。
3、藥物治療
目前藥物治療還無法改變孤獨癥的病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過激癥狀。使用的藥物主要有抗精神病藥物的中樞神經興奮劑、抑郁制劑、維生素等。但許多藥物都具有非常大的副作用,使用時必須慎重。
總結:孤獨癥是一種心理疾病,這種疾病對人的危害很大,甚至會影響到人的精神狀態,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有孤獨癥時,一定要積極治療,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護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