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于肝臟的良性腫瘤中,以肝海綿狀血管瘤鈣化多見,分隔瘤體的纖維隔和小血管可發生鈣化,呈斑點狀或條帶狀。原發性肝癌鈣化罕見,發生率僅為0.36%~1.2%,多見于纖維板層樣肝細胞癌和肝母細胞瘤,前者多見天青少年,后者多為5歲以下兒童,鈣化灶出現于腫瘤內部,呈星狀或結節狀。肝內轉移瘤鈣化灶是其它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到肝臟形成的癌灶,多見于直徑3cmc以上的病灶,小于2cm者較少鈣化,鈣化可分布于腫塊中心或周邊,有的分布于整個病灶中,轉移瘤的B超圖像的典型表現為“牛眼”征,即邊緣為低回聲中心為高回聲。轉移瘤的CT表現也是多種表現,呈砂粒樣鈣化、不規則斑片狀或斑點狀鈣化。總之,轉移瘤的鈣化灶的分布和形態沒有明顯的規律性。
懷疑為肝內轉移瘤鈣化灶者,首先要考慮大腸癌轉移,其次為乳腺癌、胃癌、甲狀腺癌、卵巢癌、肺癌、平滑肌肉癌、胰島細胞瘤、骨肉瘤和黑色素瘤等轉移,因此要積極尋找原發癌灶。腫瘤鈣化的發病機理仍不清楚,可能與營養性鈣化,即腫瘤因出血或缺血變性壞死而引起或腫瘤本身分泌一些物質如糖蛋白和粘多糧導致鈣化有關,肝內轉移瘤鈣化常常伴有堿性磷酸酶升高,可能腫瘤鈣化會加速腫瘤細胞的死亡。鈣化的腫瘤細胞是必然死亡的細胞,因此,腫瘤伴有鈣化常提示預后較好。但是,鈣化灶不能作為診斷原發還是繼發性腫瘤的依據,更無法鑒別其良惡性,應綜合臨床表現、影像學和輔助檢查等多方面資料,必要時在B超或CT引導下穿刺活檢,以獲得組織學診斷結果。
肝臟寄生蟲病也可以出現鈣化
肝臟寄生蟲病也可以出現鈣化,常見有肝包蟲病和肝血吸蟲病,前者多見于牧民,后者多為疫區的農民和漁民。肝包蟲病肝臟的病灶是無數小囊泡集而成,呈彌漫浸潤生長,與正常肝組織界限不清楚,囊璧有鈣鹽沉積。在B超圖像上呈囊腫伴有聲影的強回聲,CT表現為病灶邊緣模糊不規則,可見廣泛顆粒或不定形鈣化,病灶中心部可發生液化壞死,增強掃描病灶不強化,大量的鈣化和浸潤灶中大小不等的囊狀低密度區是特征性CT征象。
肝血吸蟲病的B超和CT圖像隨感染程度不同呈現多種表現,特征性圖像為肝包膜鈣化,肝實質的間隔樣鈣化,共同圍成“地圖肝”或“龜背樣”表現。肝內慢性炎癥以肝結核和肝膿腫多見,少見于霉菌病、布魯菌病、門靜脈血栓形成和結節性病。這類鈣化灶缺乏特征性B超和CT圖像,難于與原發性肝癌和肝內轉移瘤鑒別。
但是,X線平片的診斷很大,平片上50%肝區見均勻彌散于肝左右兩葉的鈣化灶,90%大小為8~12mm,個別融合性鈣化灶可達3~4cm,而且65%患者胸片上可見肺結核征象。肝膿腫鈣化多發在愈合期,發生于囊璧或病灶邊緣,甚至在肝膿腫愈合后十多年B超或CT檢查仍顯示較完整鈣化環,并清晰地勾畫出原始膿腫的大小和形態。肝臟創傷愈合過程中組織纖維化,形成瘢痕,鈣鹽沉積形成。
總之,對肝內鈣化灶不必盲目害怕和恐懼,首先要排除肝臟原發性或繼發性腫瘤,繼而要區分肝臟感染和炎癥,重要的是應該到正規的肝膽外科或普通外科進行診療,只有明確鈣化病因,才能采取正確針對性治療。
飲食建議
(1)要注意多飲水。好是少量多次的飲水,這樣可以加速血液循環,使膽汁稀釋。從而減少膽汁的淤積,有利于消炎排石。
(2)限制脂肪的攝入量。這項是患者長期堅持的飲食原則。限制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患者應盡量少吃或不吃富含高膽固醇食物,如蛋黃、魚子、魚蝦及動物的內臟等。
(3)食物應以清淡為宜,少食油炸和炸、烤食物、甜食、辛辣、海鮮,太油膩的東西,如酒、咖啡、濃茶、胡椒等。
(4)注意補充碳水化合物。患者應多吃些易消化的復合碳水化合物,如谷類、豆類、水果、芋頭、山藥、玉米粉、高粱粉、土豆、蜂蜜等。
(5)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結語:通過上文小編的介紹,相信大家對肝內鈣化灶怎樣治療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它是肝上的細胞發炎后形成的"疤",一般無大礙。在平時的飲食中可以注意多飲用水,食物宜清淡,限制脂肪的攝入量,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