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痛風后又不及時的去治療的后果是嚴重的,因為這樣將會導致病情的加重,患者就有可能會感染,終會導致患者截肢。由此可見這種病人們對它一定要重視。你知道什么是痛風嗎,治療痛風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跟著北京衛視養生堂專家曾小峰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什么是痛風
痛風是由單鈉尿酸鹽(MSU)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特指急性特征性關節炎和慢性痛風石疾病,主要包括急性發作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尿酸鹽腎病和尿酸性尿路結石,重者可出現關節殘疾和腎功能不全。痛風常伴腹型肥胖、高脂血癥、高血壓、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表現。
痛風的自然病程可分為四期
1、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
患者僅有高尿酸血癥而無關節炎、痛風石、尿酸結石等臨床癥狀。成年男性發病率占5%~7%。患者不曾有過痛風關節炎發作,只是體檢時,偶然發現血中尿酸值偏高。
2、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
多數患者發作前無明顯征兆,或僅有疲乏、全身不適和關節刺痛等。典型發作常于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左右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
3、間歇發作期(間歇期)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后可自行緩解,一般無明顯后遺癥狀,或遺留局部皮膚色素沉著、脫屑及刺癢等,以后進入無癥狀的間歇期,歷時數月、數年或十余年后復發。多數患者1年內復發,越發越頻,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癥狀持續時間越來越長。
4、慢性痛風石病變期(慢性期)
皮下痛風石和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是長期顯著的高尿酸血癥,大量單鈉尿酸鹽晶體沉積于皮下、關節滑膜、軟骨、骨質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結果。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見于反復發作的關節周圍及鷹嘴、跟腱和髕骨滑囊等部位。慢性期癥狀相對緩和,但也可有急性發作。
治療痛風的方法
1、針灸治療
一般風寒濕阻、痰瘀痹阻者宜針灸并施;風濕郁熱者宜針不宜灸;正虛病久者以灸為宜,其中足踝痛著可選取中封、昆侖、解溪等穴位;膝痛可取膝眼、陽陵泉、鶴頂等穴位;腕痛可選取陽池、陽谷、外關等穴位。
2、茄子250克洗凈后蒸熟,切成條,稍加醬油、麻油、鹽、味精拌勻后食。隔日服。適用于痛風發作者。 蘿卜250克洗凈切塊、植物油50克同煸,繼加柏子仁30克、水500毫升,同煮至熟,加鹽少量。食蘿卜及湯。可常服。適用于痛風發作時。
3、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太沖、內庭、對應點;2、曲池、陽池、陽溪、太沖、丘墟、太溪、陽陵泉、血海。阿是穴位置:紅腫熱痛明顯處。對應點位置:健側手部阿是穴的對應部位。
4、飲食療法
飲食是痛風患者外源性嘌呤和尿酸的主要來源,尿酸主要是從飲食中核苷酸分解而來。約占體內總尿酸的20%。對高尿酸血癥而言,內源性代謝紊亂比外源性因素更重要。如果血尿酸高,嘌呤高,痛風就形成了一個反應鏈。因此得了痛風不能吃什么和能吃什么就相當重要,患者必須在痛風治療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痛風飲食的問題。
本期嘉賓介紹
曾小峰
現任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博士生/博士后導師。長期從事風濕病的臨床及發病機制的研究尤其是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血管炎的診治及發病機制、干燥綜合征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擅長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干燥綜合征、血管炎及各種疑難風濕性疾病的診治。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