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因為大家工作都比較繁忙,就會導致經常熬夜甚至是飲食不規律,長此以往下去就會招惹很多疾病,那么你知道氣滯血瘀會引發哪些疾病呢,什么是視網膜色素變性呢,下面跟著養生堂官網專家韋企平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中醫認為,氣滯血瘀會引發眼底血管疾病,專家的母親創建了一個方子,這個方子是在清代大醫家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
方子原來是治療半身不遂的,了解到腦與眼動脈是相通的,所以就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創建了活血通絡方,用于治療由于氣滯血瘀引起的眼底血管病變。將補陽還五湯的里的君藥——生黃芪改成了太子參,因為如果血壓高的人不適合用生黃芪。
那么這個方子還有哪些藥材呢?
太子參、赤芍、當歸、川穹、絲瓜絡、路路通、枳殼、桔梗。
節目現場有一位觀眾,他的經歷很特別,他發現自己看東西時偶爾看不清,時好時壞,到底是什么回事呢?我們跟拍了他一天的生活,并對他進行視力測試,透過生活探尋眼睛的秘密。
專家告訴我們,他是情況是視網膜色素變性,除了視力下降、視物模糊以外,視敏度下降、重影和夜盲也在其中,夜盲癥也是視網膜色素變性的重要信號之一。
專家告訴我們,任何人都可能得白內障,嬰兒也可能得,大部分人40歲以上就開始出現了所謂的視力下降,皮質(水晶體)混濁,超過60歲的人群里70%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內障。
比較常見的是“老年性白內障”,主要是由于晶體老化導致的,同時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紫外線、外傷、術后等等。白內障是常見病,要早發現早干預,如果確診后不做干預或治療,輕者晶體發炎,嚴重者可能會引發青光眼、甚至失明。
什么是視網膜色素變性?
視網膜色素變性是由于視網膜的光感受器細胞及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發生營養不良性退行性病變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的致盲性眼病。全球發病率為5/1000~1/20000,中國群體發病率約1/3467。
為什么會得視網膜色素變性?
西醫認為視網膜色素變性的主要病因是基因異常, 異常基因影響到視網膜光感受器細胞或/ 和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 減弱細胞內物質的轉運、光感受器細胞和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之間的分子運轉以及光的傳導, 后導致視功能的衰竭。
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癥狀是什么?
1.夜盲或暗處看不清
這是早出現的癥狀,常在兒童或少年時期發生。患者在夜晚或較暗光線下難以看清,造成行動困難,同時從較亮環境進入較暗環境時難以適應。因為這一癥狀不明顯,經常會被忽略。所以如果出現在較暗環境下視力下降、看不清的情況,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進一步檢查。
2.視物范圍越來越小
隨著病程發展,周邊視野逐漸縮小,到40歲時,大部分患者周邊視力很差,但仍可保持相當好的中心視力,但由于處于管視狀態,行動較為受限。
3、視力下降
當病變發展到后期的時候,出現視物模糊,視力下降。
本期嘉賓介紹
韋企平
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韋氏眼科第四代傳人,眼科學術帶頭人。擅長中西醫結合診療各種眼表疾病及眼底病,對多種視神經疾病及青光眼的診斷和中西醫結合診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較好的療效。兼任國家醫學教育發展中心眼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健康管理聯盟老年眼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眼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常委理事;
中華眼科雜志、中華眼視光學與視覺科學雜志、中國實用眼科雜志通訊編委或編委,中國中醫眼科雜志副主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教育部及中華中醫藥學會評審專家。先后被聘為北京同仁醫院、溫州視光醫院等數家醫院的客座教授。從事眼科臨床工作以來,以第一作者發表專業論文60余篇,先后主編出版了我國第一部《視神經疾病中西醫結合診治》專著(人衛出版社,2007年)和國際標準化英文版教材《中醫眼科學》(人衛出版社,2011年);并主編和參編學術專著11部。
擅長中西醫結合診療各種眼表疾病及眼底病,對多種視神經疾病及青光眼的診斷和中西醫結合診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較好的療效。其主持或合作參加的部、局級科研項目先后多次獲獎;主要參加合作的“Leber病的研究”獲得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現主持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