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的健康在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該如何調節脾胃健康呢?脾胃健康的食療方又有哪些呢?下面就跟著養生堂欄目專家柴瑞靄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如何調節脾胃健康
16歲的女孩兩年間體重由110斤驟降到僅僅60斤,虛弱無力,面色晄白的背后,是身體出現了什么問題呢?三代家傳的國家級名老中醫,根據自家行醫理念,通過性味調脾,讓女孩恢復健康。《養生堂》特邀國家級名老中醫,柴瑞靄柴老講述《中醫性味調脾胃》。
中醫認為甘味入脾。甘味具有能補、能和、能緩的作用,可以補脾氣、健脾胃;淡代表性質平和,也可以入脾,能補氣養陰。因此柴老主張用“甘淡養脾”的方法來調理脾胃氣陰兩虛。
脾氣陰兩虛表現為食欲不振、面色晄白、疲乏無力、口干舌燥、大便秘結、舌紅苔少。針對脾氣陰兩虛,柴老給了一個柴氏調脾經驗方—養脾助消湯。
山藥甘平,益氣補中,補脾胃,助消化;太子參甘平,補脾養胃、潤肺生津、健運中氣,可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炒谷芽,消食和中,健脾開胃。荷葉苦平,升發脾氣,清脾熱。禁忌人群是濕盛中滿如出現漲氣、痞積、滿悶、脹痛等不適宜長久服用。
如果脾氣陰兩虛癥狀不是很嚴重,柴老也給出了一個柴氏食療方用于日常調養:鐵棍山藥100克、蓮子10克、薏米5克、粳米50克,枸杞子3克。煮粥食用,有調理脾胃氣陰兩虛的作用。
脾虛濕盛表現為脘腹痞滿、口淡納呆、大便溏薄、全身困重、面色萎黃、舌淡苔膩。中醫認為:苦味具有能降、能燥的作用,對于脾虛濕盛癥,氣機不暢者,可調暢氣機;溫藥可以運脾除濕,因此苦溫的藥物一起用能運脾和胃除濕。
運脾除濕湯:陳皮歸脾、肺經,長于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燥濕化痰。白術歸脾、胃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砂仁:行氣和中,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黨參是補氣健脾之要藥。濕熱證者不宜服用。
現代的人飲食結構發生改變,多食大魚大肉,長久助濕化熱,濕熱困脾,影響脾胃運化。脾胃濕熱者脾胃運化功能減弱,不能有效的運輸水谷精微,代謝廢物。痰飲水濕血瘀等堆積于體內,會導致血液粘稠,動脈硬化,甚至影響內分泌,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壓等等問題。
中醫認為辛味能散能行,苦味能降能燥,二者加起來辛開苦降,脾氣升清,胃氣降逆,脾胃一升一降,恢復脾胃功能,適用于脾胃濕熱證。柴老也給了臨床上一個適用于苦辛和胃除濕的方子——瀉熱和胃湯。
本期嘉賓介紹
柴瑞靄
現代醫家名。男,1950年生,出身中醫世家。主任醫師,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批準建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熟讀中醫經典,通曉中醫理論,嫻熟中醫臨床,善于研究總結,治學淵源靈素,辨治師宗仲景,用藥效法葉吳,并私淑東垣,旁及各家,博觀約取,兼收并蓄。
并承揚了首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柴浩然先生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形成較完整的學術思想和醫學流派,獨到的臨床經驗和用藥風格。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