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的好處
踢毽兒主要是下肢肌肉的協調運動,功夫在腦,也在腳。磕、拐、盤,轉身穩步,起跳騙腿兒,前仰后合,這些踢毽兒的基本動作在他人看來,就像舞蹈動作一樣優美。髖、膝、踝等關節隨著盤、拐、繞等動作,將供血困難、動作難度大的下肢肌肉帶動起來,使縫匠肌、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鍛煉;磕、落等動作則離不開足背肌、足底肌的收縮運動。
至于踢花毽兒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霧里看花”、“蘇秦背劍”、“倒掛紫金冠”、“外磕還龍”、“朝天一炷香”等,可將毽子上滾下翻,需要使用頭頂、后背、腳跟、腳面等方法才能完成,腰肌、髖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參與。
骨骼肌的動-靜脈短路支大量開放,下肢供血得到維持。因此,經常踢毽兒,既能增強肌肉、骨骼的功能,又能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性疾病。
踢毽兒時,隨著毽子的起落,脊椎各關節屈伸有節、有度,椎體的深、淺層肌及頸前、頸后肌等一張一弛的功能鍛煉,可避免椎關節的僵化,增強關節的穩定性,預防頸椎及腰椎疾患。
踢毽兒時雙上肢有節律地擺動,運動了肩、背部肌肉和關節,對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踢毽子的醫療功能,來自于這項運動的后產物,是通過鍛煉對機體相關部位或疾病相關癥狀的作用帶來的積極結果。直接的結果譬如對頸椎病、肩頸部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等慢性骨關節疾患的緩解作用;間接的如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等血液循環障礙類疾病,特別是一些因運動不足或缺乏可能引起的肢體肌肉萎縮現象等。
有專家還專門以踢毽子為手段,制定出用以治療腳部畸形的方案,據說對“八字腳”的矯正能收到明顯效果。
其方法是
如意欲矯正“外八字腳”,踢毽子時可用內拐踢法,即屈膝用腳內側踢的方法;矯正“內八字腳”,可采用外拐踢法,即屈膝用腳外側踢的方法。長期堅持,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踢毽子屬于運動比較激烈的項目,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病等嚴重疾患的人,要慎重參與,妥善掌握好尺度。就是身體健康者,也要按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活動時間、方式上合理安排,運動量要從小到大逐漸堅加,運動方式宜從簡單到復雜慢慢升級。
同時,好能了解一定的人體生理和骨關節方面的知識,掌握好踢毽子的基本技巧,不能盲目蠻踢,以免造成崴腳、傷筋、摔傷、骨折或其他更嚴重的傷害來。
一個小小的、上下飛舞不定的毽子,踢毽者要在有利的一剎那間來控制它,在空中完成各種接、落、跳、繞、踢的動作,過早過晚都要失敗,這就需要做到反應快、時間準、動作靈敏、協調。
因此,踢毽子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反應、靈敏和動作協調的能力。毽子的整齊式多人合踢,可以培養組織紀律性和互相合作的精神,而運動式多人合踢,又能培養克服困難,爭取主動,掌握有利時機的本領。
踢毽子對男女老少都相宜,點滴時間也可以利用。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以通過不十分激烈的動作進行練習,堅持下去大有好處。老年人腰腿不便是常見的慢性病,踢毽子基本在于腰腿,如經常適度踢毽,對舒筋活血,益壽保健,有一定的效益。
由于堅持踢毽子,恢復了健康和延緩衰老的實例。 踢毽子是我國獨有的民族體育運動之一,它不僅是鍛煉身體的手段也是一種優美的藝術表演。它同武術一樣,應該加以挖掘、整理、繼承和發展。
發展踢毽運動,還對其他體育項目運動技術的提高有促進作用,有人研究,踢毽子與踢足球有很多共同點,如果把它作為足球訓練的一種輔助練習,是有價值的。踢足球和踢毽子都是利用足內側、足外鍘、正腳面來控制,同樣需要踝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的靈活協調。
踢毽子的接和落都要給予緩沖,這有助于加深青少年足球練習時對接傳球的體會。足球受場地和器材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城市中小學,除體育場訓練外,其它訓練條件較差,如制一毽子,隨身而帶,可利用一切空余時間進行足球的輔助練習。
除足球之外,踢毽對其他運動項目,如武術、體操、跑步等都有裨益,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輔助運動練習,近年來,各項體育運動的國際比賽不斷發展,愿我國這一民族體育項目有一天能在國際體壇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