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番薯

文成縣在白露這天有吃番薯的習俗。當地人們認為白露節氣吃了番薯,可以使全年吃番薯絲飯后不會返胃酸,并且認為吃番薯可以多生孩子。因而習俗逐漸形成。
白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每年9月7日或8日迎來。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這時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日照強度減弱。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秋高氣爽,云淡風輕。一個春夏的辛勤勞作,經歷風風雨雨,送走了高溫酷暑,迎來了氣候宜人的收獲季節,叫人感到格外欣喜。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后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在《孝緯經》中也云:“處暑后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其實,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于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
節令至此,正當仲秋季節,氣候一如春季,不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顏色較春天更艷,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雞冠花、雁來紅,特別是田野里迎風招展的荻花。古詩云“日照窗前竹,露濕后園薇。夜蛩扶砌響,輕娥繞竹飛”。此時天高云淡。氣爽風涼,可謂是一年之中可人的時節。但此時節,地球上的許多有生命的東西,會在蕭瑟秋風中隨之由榮而衰。不過,萬物興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舜亡。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這時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云,地面輻射散熱快,故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又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

農歷八月正是公歷的九月,而白露便在這一時節,白露時節天氣轉涼,對于氣候為敏感的候鳥如黃雀、椋鳥、大雁、柳鶯等鳥兒會發出集體遷徙訊息,準備向著南方遷徙,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風清之夜,好像給人傳書送信——天氣冷了。
農業上,經過一個春夏的辛勤勞作之后,人們迎來了瓜果飄香、作物成熟的收獲季節。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后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要收割的莊稼趕緊收吧,并備好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節的到來。
總結:白露的習俗有很多,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的人民會有不同的方式去慶祝白露的到來。由于已經進入了深秋,因此建議大家要做好保暖的工作,在出門的時候帶上一件薄的外套,以免突然降溫而受涼。不建議再穿拖鞋,否則很容易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