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肝性腦病
一般治療
小兒肝性腦病西醫治療
一、重癥監護
患兒應住隔離病室,病室應消毒,專人護理。對已有Ⅱ級以上腦病癥狀出現,或有大出血、腦水腫等危象的病人,最好予以監護,以便及時發現嚴重的心肺功能失常,挽救病人的生命。
二、一般治療
1、飲食
不能進食者,每天供給液量不超過1200ml/m2;熱量最好達40~60kcaL/(kg?d)。當病情好轉時,飲食療法逐漸改質、增量。
2、補鉀
為防止低鉀應給10%氯化鉀溶液口服,明顯低鉀者按每天2~4mmol/L補充,在數天內逐漸補足,禁食者給0.1%~0.3%含鉀液靜脈緩慢滴注。
肝性腦病病兒發生低鉀血癥的機會較多,但當合并有消化道出血或腎功能衰竭時又呈高鉀血癥,故應配合心電圖和血生化檢查,及時準確供鉀,是搶救肝性昏迷的重要環節之一。
3、糾正酸、堿中毒
對有酸中毒時應給碳酸氫鈉注射液,不用乳酸鈉注射液因其需經肝臟代謝才能轉變為HCO3-發揮作用;
堿中毒時注意補鉀,一般不需補充酸性溶液。
4、護肝治療
病兒昏迷期間熱量來源主要靠靜脈輸入葡萄糖液,熱量較充足可減少機體本身組織蛋白分解,減少對肝臟負擔。
5、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
應及早采取脫水療法,一般給20%甘露醇,輔以利尿藥及高張葡萄糖液。
有條件可行顱內壓監護;進食或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服緩瀉劑避免排便費力;保持呼吸道通暢和吸氧,必要時行氣管切開。
(1)降顱內壓
控制腦水腫,對于輕型患者亦可口服用藥,常用有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塞)、氨苯碟呤、呋塞米(速尿)等。
濃縮2倍血漿100~200ml或20%人血白蛋白20~40ml靜脈注射,亦有消除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的作用。
(2)腎上腺皮質激素
地塞米松5~10mg,靜注或肌注2~3次/d;氫化可的松100mg靜注,1~2次/d。
(3)冬眠低溫療法。
(4)巴比妥治療
常用戊巴比妥或硫噴妥鈉,初次劑量3~5mg/kg靜脈滴注,顱內壓回升時應增補2~3.5mg/kg。
(5)對癥處理
頭痛者可用鎮痛藥,但禁用嗎啡、哌替啶(杜冷丁)。癲病發作要給予抗癲癇治療。
5、降低血氨:
(1)限制蛋白質攝入
尤以動物蛋白,嚴重時應禁食。清潔腸道以減少氨的產生和吸收。
(2)清潔灌腸
以清除腸道內積存的蛋白質或血液,用生理鹽水灌腸后灌入食醋10~20ml(以等量鹽水稀釋)保留,可提高腸道酸性。
(3)促進血氨排出
有血氨增高者用精氨酸,可將氨合成尿素由腎排出,每天20~40ml,以葡萄糖液稀釋靜滴,此藥作用過程需有ATP和鎂離子參加,故應同時使用。
(4)抑制腸道內細菌
給予腸道不吸收的廣譜抗生素如新霉素、氨芐西林(氨芐青霉素)等口服或灌腸,以抑制腸道細菌。
(5)鹽水清潔灌腸和食醋
目的為清除腸道內積存的蛋白質或血液。
(6)降低腸道pH
半乳糖苷-果糖(簡稱乳果糖)劑量為每天1~1.5g/kg,分3次口服或鼻飼,也可配成液體灌腸。也可使用乳酶生治療,因它具有抑制腸道細菌生長的作用,從而間接減少蛋白質分解。
(7)尿素酶抑制劑的使用
乙酰羥胺及煙酰羥酰胺可有效地抑制腸內各類尿素酶,從而抑制血氨的主要來源(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使血氨增高)。前者0.5g,3次/d;后者0.3~0.8g/d。
6、其他治療
可酌情采用人工肝支持,血漿置換療法,肝臟移植等,可提高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