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損傷
一般治療
本病的治療有包括以下幾點
(一)急救和搬運
1.脊柱脊髓傷有時合并嚴重的顱腦損傷、胸部或腹部臟器損傷、四肢血管傷,危及傷員生命安全時應首先搶救。
2.凡疑有脊柱骨折者,應使病人脊柱保持正常生理曲線。切忌使脊柱作過伸、過屈的搬運動作,應使脊柱在無旋轉外力的情況下,三人用手同時平抬平放至木板上,人少時可用滾動法。
對頸椎損傷的病人,要有專人扶托下頜和枕骨,沿縱軸略加牽引力,使頸部保持中立位,病人置木板上后用砂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頭頸的兩側,防止頭部轉動,并保持呼吸道通暢。
(二)單純脊柱骨折的治療
1.胸腰段骨折輕度椎體壓縮,屬于穩定型。患者可平臥硬板床,腰部墊高。數日后即可背伸肌鍛煉。經功能療法可使壓縮椎體自行復位,恢復原狀。3~4周后即可在胸背支架保護下下床活動。
2.胸腰段重度壓縮超過三分之一,應予以閉合復位。可用兩桌法過伸復位。用兩張高度相差30cm左右的桌子,桌上各放一軟枕,傷員俯臥,頭部置于高桌上,兩手把住桌邊,兩大腿放于低桌上,要使胸骨柄和恥骨聯合部懸空,利用懸垂的體重逐漸復位。復位后在此位置上石膏背心固定。固定時間為3個月。
3.胸腰段不穩定型脊柱骨折,椎體壓縮超過1/3以上、畸形角大于20°、或伴有脫位可考慮開放復位內固定。
4.頸椎骨折或脫位,壓縮移位輕者,用頜枕帶牽引復位,牽引重量3~5kg。復位后用頭胸石膏固定3個月。壓縮移位重者,可持續顱骨牽引復位。牽引重量可增加到6~10kg。攝X線片復查,復位后用頭胸石膏或頭胸支架固定3個月,牽引復位失敗者需切開復位內固定。
(三)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的功能恢復主要取決于脊髓損傷程度,但及早解除對脊髓的壓迫是保證脊髓功能恢復的首要問題。手術治療是對脊髓損傷患者全面康復治療的重要部分。手術目的是恢復脊柱正常軸線,恢復椎管內徑,直接或間接地解除骨折塊或脫位對脊髓神經根的壓迫,穩定脊柱(通過內固定加植骨融合)。其手術方法有:
1.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
對頸3以下的頸椎骨折可行牽引復位,前路減壓或次全椎體切除、植骨融合術,用鋼板螺釘內固定或頸圍外固定。明顯不穩者可繼續顱骨牽引或頭胸石膏固定。
2.頸椎后路手術
脫位為主者牽引復位后可行后路金屬夾內固定及植骨融合術或用鋼絲棘突內固定植骨融合,必要時行后路減壓鋼板螺釘內固定植骨融合術。
3.胸腰段骨折前路手術
對胸腰段椎體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多行前路減壓、植骨融合、鋼板螺釘內固定術。對陳舊性骨折可行側前方減壓術。
4.胸腰段骨折后路手術
后路手術包括椎板切除減壓、用椎弓根螺定鋼板或鋼棒復位內固定,必要時行植骨融合術也可用哈靈頓棒或魯凱棒鋼絲內固定。
(四)綜合癥法
1.脫水療法 應用20%甘露醇250ml;2次/d,目的是減輕脊髓水腫。
2.激素治療 應用地塞米松10~20mg靜脈滴注,一次/d。對緩解脊髓的創傷性反應有一定意義。
3.一些自由基清除劑 如維生素E、A、C及輔酶Q等,鈣通道阻滯劑,利多卡因等的應用被認為對防止脊髓損傷后的繼發損害有一定好處。
4.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藥物 如三磷酸胞苷二鈉、維生素B1、B6、B12等。
支持療法 注意維持傷員的水和電解質平衡,熱量、營養和維生素的補充。
脊柱、脊髓損傷中醫治療
辨證論治
結合中醫人體,肝,脾,腎,肺臟器功能,從整體入手,補肝腎,強督脈,壯筋骨,生新髓,健肌力,通神經,平衡陰陽理論,整體與局部,內外結合,辨證論治原則,專業治療脊髓空洞,運動神經元,肌肉萎縮,肌無力,脊髓炎,脊髓損傷等脊髓脊柱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