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骨不穩定
一般治療
髕骨不穩定西醫治療
1.髕骨不穩定的非手術治療
(1)限制活動:限制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活動,如登高、爬坡等,可減輕髕股關節的負荷,減少髕股關節磨損,特別是當了解到某項活動與癥狀加重有明顯關系時,采用限制這項活動的方式,可以達到改善癥狀的目的。
(2)股四頭肌練習:亞急性或慢性病例常伴有明顯的股四頭肌萎縮、肌力減弱,特別是股內側肌斜頭肌力的減弱,可進一步加重膝關節的不穩定,使關節腫脹,癥狀加重,因此應加強股四頭肌練習,改善股四頭肌與腘繩肌的肌力比值。最初可行等長性訓練(isometric exercise),第1步先訓練股四頭肌收縮,即將患側下肢伸直,用力收縮股四頭肌,使髕骨上提,持續5s,然后將肌肉完全放松10s,再收縮肌肉,每回練30~50次;2~3周后,可行直腿抬高訓練,即先行股四頭肌收縮,再將足跟抬高離床15cm左右,持續10s(數1,2,3……10),然后放下,使肌肉放松,這樣算1次,每天練習3回,每回練30次。當肌肉有一定恢復后,給足部加一抵抗的負荷,做上述直腿抬高訓練。重量可逐漸增加(1~3kg)以加強鍛煉強度。
(3)支具治療:髕骨支具有限制及穩定髕骨的作用,它用于急性患者,或在參加某項運動或活動較多時使用。長期配戴可使患者感到局部不適,并易導致股四頭肌萎縮。
(4)藥物治療:非甾體消炎藥可減輕髕股關節的骨性關節炎癥狀。有實驗研究證明,關節液中有一定水平的水楊酸,可阻止關節軟骨的纖維束改變,阻止軟骨軟化的發生,并建議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治療髕股關節病。但也有學者認為該藥除減輕髕股關節骨關節炎癥狀外,其他治療意義不大。
2.髕骨不穩定的手術治療
如患者癥狀較重,經上述保守治療效果不顯,多項檢查證明其癥狀與髕股關節結構異常或髕骨力線不正有關,可考慮選用手術治療。治療髕骨不穩定的手術方法很多,應根據患者的不同年齡、不穩定程度、不同的病理因素,選擇不同的方法單獨或聯合應用。手術的核心目的是改善髕骨力線,恢復髕股關節正常的適合關系,重建伸膝裝置。
(1)單純髕骨傾斜或伴有外移:髂脛束及后外側支持韌帶攣縮牽拉使髕骨產生傾斜和外移。檢查患者可發現其髕骨面向前外側,或騎跨于外側滑車。髕股關節切位X線像可見外側髕股角開口向內。由于傾斜髕骨的外側關節面壓應力增大,加之膝關節運動時髕骨外側關節面與外側滑車的撞擊,使外側關節軟骨受損。而壓力減小的內側,因失用,直接影響軟骨細胞的正常代謝,導致軟骨細胞營養障礙及發生細胞變性。釋放的軟骨溶解酶使軟骨基質破壞,并誘發關節滑膜炎及關節滲出,使關節產生疼痛。故對髕骨傾斜或外移應早期積極治療,以減少髕骨軟骨變性的發生。手術治療的方法有:
①外側松解術:髕骨力線不正與外側軟組織攣縮或緊張常為其因果關系,當病變不嚴重不需要做較大手術時,單獨髕股關節外側軟組織結構松解(包括外側支持韌帶和股外側肌止點部松解)是最簡單和最基本的手術。
該術式是從髕骨外側做微弧形縱切口,遠端沿髕韌帶外側向下至脛骨關節,近端至股骨外側肌止點及股直肌腱連接處,充分松解,切開支持韌帶及關節囊,但要保持關節滑膜的完整。術后2~3天可行關節主動練習。2~3周后恢復正常活動。在輕型病例,外側松解術亦可在關節鏡下操作,使術后創傷減小,以免術后遺留較大切口瘢痕;術后加壓包扎1~2周,防止或減少關節血腫。
②外側松解、內側緊縮術:如上所述,在外側廣泛松解的同時,將內側支持韌帶及關節囊充分切開,向下至髕韌帶,向上至股內側肌止點與股中間肌交界處,將切開的關節囊及支持帶兩邊重疊縮緊縫合。此亦為矯正髕骨力線不正的基本方法。
③股內側肌前置術:將股內側肌止點部稍做分離,將其止點切斷并重建于髕骨前外側。但通常的做法是在外側松解、內側緊縮的同時.行股內側肌斜頭前置術。
(2)單純髕骨半脫位:大多數患者有一過性髕骨半脫位史,膝關節不穩定比疼痛更多見,髕骨被動外移度增大,髕骨軌跡試驗及“恐懼征”常呈陽性,X線像顯示適合角增大。對不正常的髕骨軌跡或反復發生的髕骨半脫位,如不及時進行處理,必定會導致髕股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生。手術目的除增強髕骨的穩定性外,更主要是消除髕骨不穩定因素,如矯正膝外翻、使過大的Q角減小、抬高外側滑車等。常用的手術方法有:
①Campbell法:在髕骨外側松解的同時,自松解的內側支持帶及關節囊做一寬1cm以上的紐帶,翻向近側,將內側切開的關節囊緊縮縫合后,使紐帶遠端自股四頭肌肌腱止點上方的內側穿至外側,再將紐帶遠端自外側反折縫回至內側。目的是改變股四頭肌拉力的方向,恢復正常的髕股適合性。
②上崎法:在髕骨外側松解、內側緊縮的同時,將半腱肌自止點切斷,向近側游離,然后自髕骨內上方向外下方做隧道,將半腱肌腱斷端自髕骨隧道由上向下穿出,斷端反折縫回。同樣,目的是改變及加強股四頭肌的內側拉力,恢復或改善髕股關節適合性。
③Backer法:在髕骨外側松解、內側緊縮的基礎上,將半腱肌距止點10~15cm處的腱部切斷,將髕骨自內下向外上做隧道,將半腱肌的遠側斷端自髕骨遠側穿過隧道,將腱拉緊,使腱斷端反折縫回髕骨邊緣,以矯正髕骨力線,減小Q角。
④Roux-Goldthwait法:是通過髕骨遠端力線的改變,減小Q角,增加髕骨穩定性,治療髕骨半脫位及膝前痛。即將髕韌帶外側一半由止點切斷,翻向內側,將止點重新縫于內側縫匠肌的止點鵝足部。
⑤Hauser法:是將髕韌帶在脛骨結節的止點,連同其附著的骨皮質向內側及遠端移行、固定,對骨骺已閉合患者的髕骨脫位、半脫位或不穩定有滿意的效果,但其術后晚期髕股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率較高,可能與髕韌帶止點過多地向遠側移位,髕股關節內壓增高有關,故單純Hauser法目前較少應用。
(3)髕股關節骨關節炎:成人的髕骨不穩定大多伴有髕骨軟骨軟化或髕股關節骨性關節炎,其手術目的除矯正髕骨力線不正外,應同時治療骨性關節炎,常用的手術有:
①Maquet手術:即將髕韌帶止點連同脛骨結節及部分脛骨嵴掀起,盡可能保持遠側脛骨嵴骨皮質的連續性,小心使脛骨結節抬高0.8~1cm,防止遠側皮質骨折斷,在脛骨結節底面植骨,最后用螺釘固定。這樣,由于髕韌帶的前置,有效地降低了髕股關節病灶區域的接觸壓應力,使髕骨軟骨軟化或髕股關節骨關節炎癥狀得到緩解。
②脛骨結節內移、前置術:單純的Maquet手術雖能減輕骨關節炎癥狀,但不能矯正髕骨力線,改善髕股關節的適合關系。因而更多學者在采用外側松解、內側緊縮術的同時,將脛骨結節內移并前置。
③人工髕股關節置換術:有學者主張對單純重度髕股關節骨關節炎施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盡管其近期手術效果尚可,但遠期隨診發現的問題較多,往往需要再次手術。與單純髕骨置換不同的是,如人工髕股關節置換術失敗,可采取的補救措施較少,只能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因此人工髕股關節置換術不適合年輕患者。而在老年患者,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效果遠比髕股關節置換術或髕骨置換術、髕骨切除術效果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