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一般治療
一、病毒性肝炎西醫治療
1.根據慢性活動性肝炎應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醫辨證施治見中醫部分。對經肝穿刺組織學證明的慢性活動性肝炎,HBsAg陰性或具有其它系統自身免疫表現(如腎炎、關節炎、干燥綜合癥等)的慢性活動性肝炎,可試用免疫治療,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
抗病毒藥物治療
慢性肝炎
(1)阿糖腺苷(Ara-A)
及單磷阿糖腺苷(Ara-AMP)主要能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及核苷酸還原酶活力,從而阻斷HBV的復制,抗病毒作用較強但較短暫,停藥后有反跳。Ara-A不溶于水,常用劑量為每日10~15mg/公斤,稀釋于葡萄液1000ml內,緩慢靜脈滴注12小時,連用2~8周。單磷酸阿糖腺苷易溶于水,常用劑量為每日5~10mg/公斤,分為2次肌注,連續3~5周,或每日5mg/公斤,分2次肌注,連續8周。可使血清HBv DAN轉陰,DNA聚合酶轉陰,HBsAg滴度下降,HbeAg轉為抗-Hbe。本品亦可能脈滴注。大劑量可產生發熱、不適、下肢肌肉痙痛、血小板減少等副作用。
(2)無環鳥苷(Acyclovir)
及6-脫氧無環鳥苷選擇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有較強的抗病毒活動,對人體的毒性較低。劑量為每日10~45mg/公斤靜泳滴注,7~14日為1療程。有部分抑制病毒復制作用。大劑量可引起腎功能損害,靜脈炎、嗜睡、譫妄、皮疹、ALT增高等。6-脫氧無環鳥苷口服吸收良好,可長期服用。
(3)α-干擾素(InterferonIFNα
)能阻止病毒在宿主肝細胞內復制,且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治療劑量每日不應低于100萬U,皮下或肌注每日1次,亦有隔日注射1次者。療程3~6個月。可使約1/3患者血清HBV DNA陰轉,HbeAg陽性轉為抗-Hbe陽性,HBV DNA聚合酶活力下降,HCV RNA轉陰,但停藥后部分病例以上血清指標又逆轉。早期,大劑量,長療程干擾素治療可提高療效。副作用有發熱、低血壓、惡心、腹瀉、肌痛乏力等,可在治療初期出現,亦可發生暫時性脫發、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等,但停藥后可迅速恢復。
(4)干擾素誘導劑
聚肌苷酸:聚肌苷酸(聚肌胞。Peoly I:C)在體內可通過誘生干擾素而阻斷病毒復制,但誘生干擾素的能力較低。一般用量為2~4mg肌注,每周2次,3~6個月為一療程;亦有采用大劑量(每次10~40)靜泳滴注,每周2次者。對HbeAg近期轉陰率似有一定作用。無副作用。
(5)抗病毒藥物聯合治療
如α-干擾素與單磷酸阿糖腺苷聯合使用,有協同抗病毒作用,可增療效,但毒性亦增大,α-干擾素與無環鳥苷、膠氧無環鳥苷、或與r-干擾素聯合應用,均可增強療效。
急性重型肝炎可試用胰高糖素-胰島素治療,或支鏈氨基酸治療。支鏈氨基酸既有合成作用,也有抗分解作用。
2.免疫抑制療法
用于自身免疫指標陽性或有肝外系統表現,而HBsAg陰性,且經其它治療無效的慢性活動型肝炎。可用強的松龍、地塞米松、硫唑嘌呤等。
3.腹水處理
可并用排鉀(如雙氫克尿塞)和潴鉀(如安體舒酮、氨苯喋啶)的利尿劑,避免使用強利尿藥,以免引起電介質失調。
4.腦水腫的防治
如出現顱內壓增高的征象,應及時靜脈給予高滲脫水劑(如20%甘露醇、25%山梨醇等)及利尿劑。并可給東莨菪堿或山莨菪堿以改善微循環。使用脫水劑時應注意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以及防止心臟功能不全。
5.防治出血
給予Vit?k1肌注或靜脈滴注、凝血酶原復合物或新鮮血漿滴注等。如有胃腸道大出血,可給予新鮮全血靜脈滴注,胃粘膜糜爛或潰瘍引起滲血者可予三七粉或云南白藥口服。
6.防治肝腎綜合征
注意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如大量放腹水,過度利尿,消化道大出血導致引起的血容量逐降,低鉀血癥,重度黃疸、繼發感染、播散性血管內凝血以及腎毒性藥物的使用等。當出現少尿時,可靜脈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白蛋白或血漿等以擴充容量,并可給予小劑量多巴胺靜脈滴注以增進腎血流量。有條件者早期采用透析療法。
7.防治繼發性感染
精心護理,診療操作盡可能做到無菌;在病程中注意觀察有無腹膜炎、肺炎、尿路感染等征象;在使用皮質激素的患者,感染的臨床表現常不明顯,尤應提高警惕。一旦發生感染,應及早選用敏感的抗感染藥予以控制,且注意藥物須對肝、腎無毒性或影響較小。
8.護肝藥物
(1)維生素類
適量補充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維生素E有抗氧化、抗肝壞死作用,肝功障礙應予補充;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者及黃疸患者應予Vit?K。
(2)促進能量代謝的藥物
如三磷酸腺苷、輔酶A、肌苷等。
(3)提高血清白蛋白、改善氨基酸代謝的藥物
復方支鏈氨基酸注射液靜脈滴注。
(4)促進肝細胞修復和再生的藥物
胰高糖素(1mg)及普通胰島素(10U)加于葡萄糖液內靜脈滴注。
(5)其它
肝泰樂、維丙胺、肝必復等可酌情選用。
病毒性肝炎中醫治療
辨證論治
二、病毒性肝炎中醫療法
1.中藥治療
可因地制宜,采用中草藥治療或中藥方劑辯證治療。急性肝炎的治療應清熱利濕、芳香化濁、調氣活血。熱偏重者可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加減,或龍膽草、板蘭根、金錢草、金銀花等煎服;濕偏重者可用茵陳四苓散、三仁湯加減。淤膽型肝炎多與濕熱淤膽肝膽失泄有關,在清熱解毒利濕的基礎上,重用消淤利膽法,如赤芍、黛礬、硝礬散等。
2.病毒性肝炎的中醫治療
病毒性肝炎一般可按中醫傳統分為黃疸和無黃疸兩大類,黃疸又分為陽黃和陰黃進行診治,但需重視分析中醫病機,強調辨證論治。
(1)急性病毒性肝炎
不論黃疸型還是無黃疸型,其病因多為濕熱蘊郁,清熱利濕選用藥物:茵陳、虎杖、龍膽草、蒲公英、車前草、梔子、板蘭根、大黃、黃芩、苦參、馬蘭根等。芳香化濁選用藥物:霍香、佩蘭、白豆蔻、草豆蔻、厚樸、菖莆、蒼術等。
調氣活血選用藥物:郁金、柴胡、香附、川楝子、陳皮、大腹皮、澤蘭、丹參、赤芍等。根據上述治則結合病例選藥組方,熱偏重者可參考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加減化裁,濕偏重者可參考茵陳四苓散、三仁湯加減化裁。瘀膽型肝炎多與濕熱瘀阻肝膽失泄有關,一般亦按陽黃治療,在下述治則基礎上重用消瘀利膽法(如赤芍、黛礬散、硝礬散等)。
(2)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
其病機比較復雜、常由濕熱病邪蘊結不解、日久傷及臟腑和氣血,導致衰退性變化和失調性變化。衰退性變化可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和陰陽兩虛、氣血兩虛等不同。失調性變化則多為氣血失調(如肝郁氣滯、氣滯血瘀)、脾胃不和、心腎不交等。慢性肝炎治療原則應去邪、補虛、調理陰陽氣血三結合,辨證時應分析邪之性質、虛在何臟以及陰陽氣血失調的程度,從整體出發制訂治療方案。
1)對于以谷丙轉氨酶增高為主的病例,偏于濕熱重者可選用垂盆草制劑,偏于肝腎虛者可選用五味子制劑,還可用肝炎靈注射液。當酶值降至正常后,應逐步減量,繼續治療2-3個月后停藥,不可驟停,以免反跳。
2)若為濁絮異常者,可適當選用當歸丸、烏雞白鳳丸、河車大造丸等。
3)對于乙型肝炎、HBsAg陽性者,可著重從解毒、補腎治則入手。
4)對于慢性活動性肝炎,應重視益氣、養血、涼血、活血治則的應用。
5)對于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選用健脾、益氣、補腎等扶正培本的中藥。
6)對于免疫球蛋白明顯增高、體液免疫功能亢進,或有自身免疫現象,以及免疫復合物檢測陽性的病例應重視涼血活血治則的應用。
7)對于伴有血脂增高者可選用清肝利膽、化痰消積的中藥如金錢草、草決明、山楂、澤瀉等。
(3)重型肝炎
頗似“急黃”(也稱“瘟黃”)。若見濕熱毒盛、彌漫三焦者,治宜重劑清熱解毒,以黃連解毒湯或清瘟敗毒飲加減。若見濕熱傷營入血,迫血妄行者,治宜清營涼血化瘀法,以清營湯含犀角地黃湯加減。若見瘟邪逆傳,蒙蔽心包昏迷不醒者,治宜清宮開竅法,以安宮牛黃丸加減。若見氣虛血脫、陽陰離絕,當用大劑獨參湯或生脈散。
促進肝組織修復,改善肝功能,抗肝纖維化的中藥治療:
①ALT升高長期不降者:濕熱偏重者可選用垂盆草、山豆根及其制劑;濕熱不顯者可選用五味子制劑。在酶值降至正常后應該逐步減量,繼續治療2~3后停藥,以防反跳。丹參和毛冬青有活血化瘀作用,與上述藥物合用可提高療效。
②改善蛋白代謝:以益氣養血滋陰為主,可選用人參、黃芪、當歸、靈芝、冬蟲夏草等及當歸丸、烏雞白鳳丸、河車大造丸等。
③抗肝纖維化:以活血化瘀軟堅為主,可選用桃紅、紅花、丹參、參三七、百合、山慈茹、柴胡、鱉甲、庹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