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癥狀診斷
一、.癥狀
極早期無明顯癥狀,以后出現陰道流血、陰道排液,疼痛等。
1.陰道流血:主要表現為絕經后陰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絕經者可表現為月經增多、經期延長或月經紊亂。
2.陰道排液:多為血性液體或漿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則有膿血性排液,惡臭。因陰道排液異常就診者約占25%。
3.下腹疼痛及其他:若癌腫累及宮頸內口,可引起宮腔積膿,出現下腹脹痛及痙攣樣疼痛,晚期浸潤周圍組織或壓迫神經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晚期可出現貧血、消瘦及惡病質等相應癥狀。
二、體征
早期子宮內膜癌婦科檢查可無異常發現。晚期可有子宮明顯增大,合并宮腔積膿時可有明顯觸痛,宮頸管內偶有癌組織脫出,觸之易出血。癌灶浸潤周圍組織時,子宮固定或在宮旁捫及不規則結節狀物。
根據以上癥狀,再進行輔助檢查,是否為子宮內膜癌多可確診。因此婦女應隨時注意自己月經的變化,注意陰道分泌物的性狀;一旦出現癥狀,及早到醫院檢查。
三、診斷標準
子宮內膜癌診斷步驟
1.重視與子宮內膜癌發病有關因素病史收集 對有家族癌瘤史、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史,年輕婦女持續無排卵者(不孕及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性索間質腫瘤(顆粒細胞癌及卵泡膜細胞瘤)、外用雌激素或長期激素代替療法等及乳癌術后有長期應用他莫昔芬病史者,均應高度警惕有無子宮內膜癌存在,應作進一步檢查。應全面收集有無內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病史。
2.根據病史、臨床檢查、病理檢查及各種輔助檢查結果確定診斷及臨床分期。
3.根據病理檢查結果,配合其他輔助檢查作出術前臨床分期診斷(按FIGO標準)。
四、其他
臨床分期: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規定,于1989年10月以前對子宮內膜癌按1971年之規定進行臨床分期,對無法手術而行單純放療者,或先放療后手術者仍用1971年臨床分期。
FIGO于1988年10月推薦使用子宮內膜癌之手術-病理分期法。
1.有關分期的規定
1)由于子宮內膜癌現已采用手術分期,以前使用的分段診刮來區分Ⅰ期或Ⅱ期方法不再應用。
2)少數病人開始選用放療,仍使用1971年FIGO通過的臨床分期,但應注明。
3)肌層厚度應和癌侵犯的深度一起測量。
組織病理學分級
G1:非鱗狀或桑葚狀實性生長類型≤5%。
G2:非鱗狀或非桑葚狀實性生長類型占6%~50%。
G3:非鱗狀或非桑葚狀實性生長類型>50%。
2.病理分級的注意事項
1)重視核不典型性,若與結構分級不相符合時,分級上應將G1或G2提高一級。
2)對漿液性腺癌、透明細胞腺癌和鱗狀細胞癌分級應首先考慮核的分級。
3)有鱗狀成分的腺癌,應按腺體成分的核分級來定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