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
一、癥狀
四肢乏力、精神不集中、易困易疲憊、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并且帶有發熱、精神萎靡、腹痛和消化不良的癥狀。另外乙肝患者體內膽紅素升高時,還會出現黃疸癥狀,皮膚發黃、眼睛發黃、尿液發黃的癥狀。往往也會沒有癥狀而因此病情不被發現。
二、體征
1、急性乙型肝炎
可表現為急性黃疸型肝炎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急性黃疸型可有比較典型的臨床表現,如低熱、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油、腹脹、肝區疼痛、尿黃如茶水樣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現一過性大便顏色變淺,皮膚瘙癢、肝區壓痛及叩痛等,而急性無黃疸型多較隱匿,癥狀輕,似有輕度乏力、納差、惡心等不適,恢復較快,常常體檢化驗時才被發現。出現急性乙型肝炎的癥狀時,患者一定要注意及時的進行檢查和治療,避免病情慢性化發展。
2、慢性乙型肝炎
根據病情可分為輕、中、重三種。
輕度:病情較輕,可反復出現乏力、頭暈、食欲有所減退、厭油、尿黃、肝區不適、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輕觸痛,可有輕度脾大。部分病例癥狀、體征缺如。肝功能指標僅1或2項輕度異常。
中度: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居于輕度和重度之間。
重度:有明顯或持續的肝炎癥狀,如乏力、納差、腹脹、尿黃、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反復或持續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種球蛋白明顯升高。
3、重型肝炎
極度乏力,嚴重消化道癥狀,神經、精神癥狀(嗜睡、性格改變、煩躁不安、昏迷等)
4、淤膽型肝炎
黃疸持續不退大于3周,稱為淤膽型肝炎。以肝內淤膽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特殊臨床類型,又稱為毛細膽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膽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礎上發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總膽汁酸升高。
5、肝炎肝硬化
①根據肝臟炎癥情況分為活動性與靜止性兩型。
活動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動的表現,乏力及消化道癥狀明顯,ALT升高,黃疸,白蛋白下降。
靜止性肝硬化:無肝臟炎癥活動的表現,癥狀輕或無特異性,可有上述體征。
②根據肝組織病理及臨床表現分為代償性肝硬化和失代償性肝硬化。
代償性肝硬化:ALB≧35g/L,TBil﹤35μmol/L,PTA﹥60%。可有門脈高壓征,但無腹水、肝性腦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
失代償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有明顯肝功能異常及失代償征象,如ALB﹤35g/L,白蛋白/球蛋白(A/G)﹤1.0,TBil﹥35μmol/L,PTA﹤60%。可有腹水、肝性腦病或門靜脈高壓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明顯曲張或破裂出血。
三、診斷標準
診斷乙型肝炎共有三種方法:化驗病毒的抗原、化驗人體的抗體和化驗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
抗原:被化驗的乙型肝炎的抗原有二: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假如這兩種抗原存在的話說明病人依然患病。在最佳情況下病人體內只有HBs-Ag而且沒有癥狀,這說明病人健康,但是帶病毒。假如病人體內有HBe-Ag的話他的感染力非常高,不過即使只有HBs-Ag病人依然可以感染其他人。
抗體:被化驗的乙型肝炎的抗體有二:Anti-HBc-IgM和Anti-HBcIgG,它們是康復的標志,在種疫苗后它們也會出現。Anti-HBc-IgM是急性乙型肝炎的標志,Anti-HBcIgG則出現于急性乙型肝炎末期或者病人剛剛康復的時候。在慢性乙型肝炎時能夠化驗出這些抗體說明病況有好轉,而且感染力下降。
脫氧核糖核酸:舊的技術化驗乙型肝炎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主要是在不明確的情況下確定病情,以及用來確定病人的感染力。在現代醫學中這個數據也被用來診斷和觀察慢性乙型肝炎。血液中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數量少說明病情不加劇,數量多說明病情惡化。
1.輔助檢查
肝功能檢查
包括膽紅素、麝香草酚濁度試驗、AST、ALT、A/G、凝血酶原時間、血清蛋白電泳等。
2.特異血清病原學檢查
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有條件可檢測HBV-DNA,DNA-p,Pre-S1、Pre-S2等。采用原位雜交技術檢測肝內HBV-DNA。
四、分類
1.急性乙肝
在癥狀出現前,病毒可能已潛伏數月之久。這段期間,傳染性非常高,患者可能不自覺地傳給與他接觸的人士。乙型肝炎所引起的早期癥狀不很明顯,就好像重感冒一樣,包括輕微發熱、全身疲倦、肌肉痛、頭痛、食欲不振、厭惡吸煙,隨后會惡心嘔吐、上腹不適和脹痛、便秘或腹瀉等。如病程轉壞,皮膚和眼白會變黃,小便顏色加深,就像茶一樣顏色,稱為黃疸。需長達數月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有少部分人士會迅速演變為暴發性肝炎(Fulminanthepatitis),出現昏迷及于數日內死亡,但這情況十分罕見。
2.慢性乙肝
是一種較常見的情形,感染者可能完全沒有病征。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導致肝硬化及肝癌。沒有藥物完全根治,但有藥物可以幫助患者的身體對抗和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以控制病情。治療后有可能使病毒基因的含量少于可偵測的水平。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韋酯(Adefovir)、新藥Entecavir、新藥Tenofovir、新藥Telbivudine,和注射藥物干擾素(PEGInterferon)等。每種藥物的有效性差別不大,但對于具體患者可能因人而異。治療方案應由醫師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
3.乙型肝炎帶原者
急性或慢性肝炎康復后,有部分人會獲得終生免疫能力。凡是肝臟功能正常但是體內還存在乙肝病毒者,為乙肝帶原者,乙型肝炎病毒會長時間停留在帶原者身上,繼續傳染與他有血液或性接觸的人士。在香港,帶原者的人數約占全體華人十分之一。九成患上肝癌及三分之二患肝硬化的人士都是與乙型肝炎帶原者有關。現代醫學暫時沒有有效的治療乙肝帶原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