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腸肽瘤
一、癥狀
分泌性腹瀉是本病最明顯的癥狀,水瀉量大且持續時間長,尤其在禁食72小時以后腹瀉仍無緩解者,有診斷價值;其他包括體重下降、腹部痙攣、皮膚潮紅等。結合實驗室檢查、血清血管活性腸肽(VIP)測定、B超、CT、選擇性胰動脈造影和經皮肝穿刺門靜脈系置管取血法(PT-PC)等定位檢查不難做出診斷。在本病的定位診斷過程中,對兒童病人應注意有無神經節細胞瘤;同時對腎上腺也應特別警惕,防止漏診。
1.腹瀉
本病最突出的癥狀就是大量的分泌性腹瀉,有70%的病人每天的腹瀉量在3L以上,糞便稀薄如水樣,外觀如茶色。腹瀉常呈突發性、暴發性發作,但在重癥病人可呈持續性腹瀉。VIPoma病人在禁食48~72小時后,腹瀉仍然持續發生,故禁食72小時可供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進行鑒別。
2.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由于長期持續的嚴重腹瀉,可伴有大量電解質的丟失,病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脫水、循環血容量下降、豬八戒鉀、低氯血癥、代謝性酸中毒等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的紊亂;嚴重病人甚至可進一步導致心律紊亂、低鉀性腎病或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乃至死亡。
3.低胃酸或無胃酸
有3/4的病人胃液酸度降低,甚至無胃酸。其發生機理是,血管活性腸肽能抑制五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從而使胃酸降低,其中部分病人可導致無胃酸。對病人行胃粘膜活檢,發現壁細胞數量正常,進一步表明胃酸減少與壁細胞本身的變化無關。
4.低磷血癥和高鈣血鈣
有約60%的病人會出現低磷血癥,50%的病人有高鈣血癥。出現鈣、磷代謝障礙的機理尚未完全闡明,由于在腫瘤切除后高血鈣、低血磷都可恢復正常,推測與胰島腫瘤本身分泌甲狀旁腺樣激素增多有關。
5.葡萄糖耐量降低和高血糖癥
約50%的病人有葡萄糖耐量減低,而出現血糖增高者則略少些,約為18%。其原因為血管活性腸肽的分子結構與胰高血糖素很相似,因此可能發生胰高血糖素樣效應;亦可能為低血鉀對胰島功能影響的結果。在切除腫瘤之后葡萄糖耐量也可恢復正常。
6.其他
約62%的VIPome病人可有腹部痙攣;20%的病人會出現陣發性皮膚潮紅,常發生在顏面部或胸部;Bloom報道4%的病人發生腎結石,其機理仍不清楚。
本病從癥狀開始出現到確診的時間平均需要3年(2個月至4年),也有報道長達15年才最后確診的。雖然在作出診斷時,惡性VIPoma常常已發生轉移,但因此致死者并不多見;死亡病人往往是由于嚴重腹瀉引起水、電解質紊亂,最后導致心律失常或腎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