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蟲病
一、流行病學
此病幾只發生在由日本北方諸島、西南至澳大利亞、東南至南太平洋群島的大三角地區此區螨蚴既是立克次體傳媒,也是它的宿主恙螨幼蟲叮咬把恙蟲病東方次體傳播給人。能在人體叮食的螨類(德里纖恙螨Lep-totrombidiumdeliensis等),生活史中只有恙螨這個階段,體形很小,幾近于微觀色澤則很鮮明(沙螨“redbugs”)。恙螨就食于鼠及其他嚙齒動物冠以“叢林”,是由于保持恙螨-哺乳動物的棲息繁殖關系,是圍繞叢林和林中空曠地進行的當然也不僅限于此,其他地區如半干旱地區、沙漠和江河湖灘,也是嚙齒動物和螨類營生之處。人類修路、除草、伐木或行軍來到這些地區,就能遭遇叢林斑疹傷寒。局部地區疫情尤烈,說明恙螨及其嚙齒動物宿主很少活動。螨類能通過產卵把立克次體傳給下代,因此起到既是蟲媒又是宿主的作用。
此病又稱“紅河熱”及“洪水熱”,因為雨季時此病發生增多。恙螨和螨類都是在溫暖、濕潤的情況下繁殖。
二、癥狀體征
潛伏期4-21d,一般為10-14d。起病急驟,體溫迅速上升,可在1-2d內達39-40以上,多呈弛張熱型,偶有畏寒或寒戰,常伴有頭痛、全身酸痛、食欲減退等癥狀。體征可有顏面及頸胸部潮紅、結膜充血、焦痂或潰瘍淋巴結腫大、皮疹、肝脾腫大等。病程進入第2周后,病情常加重,神經系統的表現可有神經淡漠、重聽、譫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腦膜刺激征;循環系統可有心率快、心音弱、心率紊亂等心肌炎表現;呼吸系統可出現咳嗽、氣促、胸痛、兩肺啰音等肺炎表現。少數可有廣泛的出血現象。第3周后患者體溫逐漸降至正常,癥狀減輕至消失,并逐漸康復。但如未及時得到有效的病原治療,部分患者病重死亡。中國南北流行的羌蟲病東方地株毒力不同南方夏季型羌蟲病臨床表現重,而北方秋冬型表現較輕。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6~18天平均10天。急性起病,出現寒戰、高熱、頭痛結膜充血恙螨叮咬處出現一紅色丘疹,可見于人體任何部位。丘疹增大、中心壞死即結痂而為焦痂。隨著焦痂的成熟,患者突發頭痛、發熱發冷、周身不適頂部有水皰,幾天后干燥,結黑色焦痂無自覺癥狀。于發熱第5天全身出現暗紅色斑疹及斑丘疹以軀干部明顯一般在數天內完全消退全身淋巴結呈中度腫大,尤以原發病灶引流區淋巴結為著。肝脾亦腫大且有壓痛。與其他立克次體病不同,本病在發熱呈進行性升高同時,出現相對緩脈,且易并發肺炎。以后幾天,這些癥狀更為加劇,體溫也增高更甚由于恙蟲病立克次體抗原大量變異。本病常易復發。
以后幾天,這些癥狀更為加劇,體溫也增高更甚。如未治療即可陷于木僵或發生腦膜腦炎心功能失常包括輕度心電圖改變如一度房室阻滯、T波倒置等。皮疹約于第1周末出現,為隱約可見的淡紅色斑丘疹性皮疹,首先見于軀干,再向四肢發展。
第1周后期查體可見全身淋巴結腫大,脾大有時肝亦可觸及。雖然胸片可見間質性肺炎,但肺部檢查常無何改變。心肌炎病人可能聽到奔馬律,心音質地不良,并有收縮期雜音。未治病例可以發現不同腦神經缺失征,如耳聾構音障礙及咽下困難等,但除耳聾可能持續數月外,皆為暫時性在越南發生叢林斑疹傷寒的87例(未免疫)美國士兵,都有發熱頭痛癥狀,46%有焦痂,35%有皮疹。全身淋巴結腫大者85%。很多人被誤診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亦不足異實驗室檢查早期白細胞減少,以后增至正常水平舔凝血障礙亦有但發生播散性血管內凝血證候的僅偶見。肝酶增高,反映肝細胞損害。蛋白尿常見。未治病例熱程約2周,此后繼以恢復期,長至4~6周。由于恙蟲病立克次體抗原大量變異。本病常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