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副傷寒
甲型副傷寒癥診斷
狀臨床上以持續高熱,5-6日內體溫可達39℃至40℃(103?至104?F)左右持續不退,表情呆板、相對脈緩,特征性中毒癥狀(全身不適、腹痛、嚴重腹瀉、頭痛等),肝脾腫大(有輕度壓痛),玫瑰疹(前胸和腹部上有紅色疹狀)與白細胞減少、嗜伊紅細胞計數為零等為特征。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腸出血,腸穿孔、心肌炎是其最嚴重的并發癥,有合并癥者死亡率高。典型的傷寒自然病程為時約4周,可分為4期:
(一)初期相當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緩慢(75%~90%),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癥狀,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咽痛與咳嗽等。病情逐漸加重,本溫呈階梯形上升,于5~7天內達39~40℃,發熱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戰,退熱時出汗不顯著。
(二)極期相當于病程第2~3周,常有傷寒的典型表現,有助于診斷。
1.高熱高熱持續不退,多數(50%~75%)呈稽留熱型,少數呈弛張熱型或不規則熱型,持續約10~14天。
2.消化系統癥狀食欲不振較前更為明顯,舌尖與舌緣的舌質紅,苔厚膩(即所謂傷寒舌),腹部不適,腹脹,多有便秘,少數則以腹瀉為主。由于腸道病多在回腸末段與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輕度壓痛。
3.神經系統癥狀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傷寒桿菌內毒素作用中樞神經系統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滯,反應遲鈍,聽力減退,重者可有譫妄,昏迷或出現腦膜刺激征(虛性腦膜炎)。此等神經系統癥狀多隨體溫下降至逐漸恢復。
4.循環系統癥狀常有相對緩脈(20%~73%)或有時出現重脈是本病的臨床特征之一,但并發中毒性心肌炎時,相對緩脈不明顯。
5.脾腫大病程第6天開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觸及腺腫大(60%~80%),質軟或伴壓痛。少數患者肝臟亦可腫大(30%~40%),質軟或伴壓痛,重者出現黃疸,肝功能有明顯異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皮疹病程7~13天,部分患者(20%~40%)的皮膚出現淡紅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徑約2~4mm,壓之退色,為數在12個以下,分批出現,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見于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內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稱白痱)也不少見,多發生于出汗較多者。
(三)緩解期相當于病程第3~4周,人體對傷寒桿菌的抵抗力逐漸增強,體溫出現波動并開始下降,食欲逐漸好轉,腹脹逐漸消失,脾腫開始回縮。但本期內有發生腸出血或腸穿孔的危險,需特別提高警惕。
(四)恢復期相當于病程第4周末開始。體溫恢復正常,食欲好轉,一般在1個月左右完全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