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
口蹄疫簡介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種人畜共患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最易感的是牛類,豬也易感,羊、山羊、駱駝、象等均有發病報告,人亦可感染。主要是人與動物接觸而發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唇、牙齦、頰部、舌的邊緣、手足顏面等處的黏膜、皮膚先出現紅點、繼生水皰,水皰破裂后成潰瘍、結痂后痊愈,時伴有發熱、頭痛、四肢痛、眩暈、嘔吐、腹瀉等。一般預后較好。
口蹄疫基本知識
是否屬于醫保:醫保疾病
別名:口瘡熱、口蹄病
發病部位:口
傳染性:有傳染性
傳播途徑:其他、飛沫傳播
潛伏期:1—7天,平均2—4天。
潛伏期表現:潛伏期一般無明顯癥狀。
多發人群:長期與有口蹄疫動物接觸的人群
相關癥狀:疲乏 眩暈欲撲 高熱 充血 淋巴結腫大
并發疾病:柯薩奇病毒感染 腱鞘炎 乳腺炎
口蹄疫診療知識
就診科室:皮膚科 傳染科
治療方法:藥物治療
治療費用:市三甲醫院約(1000——5000元)
治愈率:經過有效系統治療一般在95%以上
治療周期:2-4個月
相關檢查:白細胞數 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 補體結合試驗(CFT) 免疫病理檢查 涂片
常用藥品:鹽酸伐昔洛韋片 鹽酸伐昔洛韋膠
口蹄疫去醫院必看
最佳就診時間:無特殊,盡快就診
就診時長:初診預留1天,復診每次預留半天
復診頻率/診療周期:門診治療:每周復診至疲乏減少后,不適隨診。嚴重者需入院治療心跳恢復后轉門診治療。
就診前準備:無特殊要求,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