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或坐或立或躺的某一狀態下,兩眼呆滯,盯著某一處發愣,這就是我們對發呆的初認識。其實,在這一看似靜止的狀態下,我們的身體在進行著某些微妙的變化。大腦皮層發號施令,身體機制才能實現有效運轉,繁忙的工作狀態下,大腦指揮逐漸遲鈍甚至紊亂導致發出不對等信號,清空大腦5分鐘,有利于身體機制恢復正常運作,發呆其實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和調節。
你或許有過這樣的感受,面對某個問題一籌莫展的時候,靜呆幾分鐘后便會有新的思路出現,在新的思路下或許能豁然開朗。據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數據顯示,當我們在發呆的時候,大腦中負責集中記憶力的腦區會沉靜下來,而負責回憶、評價以及想象的腦區會變得格外活躍,原來發呆是會讓你變成另外一個人,幫你悄悄的想問題。
其實,發呆有很多好處。安靜的冥想能促進血液循環協助減少焦慮感,還能活躍腦細胞讓大腦處于放松狀態實現緩解壓力,甚至有研究稱還能適當激發創造力。據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稱發呆可以增加大腦白質組成,大腦白質越多越能分清事物之間的聯系,可幫助你擁有不同于別人的思路。
對于發呆緩解壓力,專家建議搭配“腹式呼吸”效果會更佳。腹肌的收縮和放松能促進胃腹運動,還能增加大腦的氧氣供應。如果處在舒緩輕音樂中,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抵抗焦慮情緒。
離開忙碌的工作,給自己一個放松的時間,發呆一下下或許能事半功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僅需要我們簡單的發呆下,調節過快的生活節奏,遠離亞健康,還是需要“5125”共同協作起來。
發呆就是讓大腦休息的一種好方法。
人只要有精神活動,就會有腦電波活動,深睡眠的時候,人的腦電波頻率是0.5~3赫茲;躁狂癥病人興奮時腦電波頻率能到30~40赫茲。而人在發呆的時候,腦電波只有8~14赫茲,這時人的意識活動減弱,處于清醒而放松的狀態,對生活節奏比較快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調劑。
正念減壓”類似,即通過冥想、坐禪、呼吸控制等方式觀照自身,達到放松身心的目的。正念訓練能有效提升參與者的主觀幸福感。而卡巴金博士的一系列實證研究也表明,做正念療法六到八周之后,參與者大腦皮層的灰質變厚,腦細胞活躍程度也有了明顯提高。
但有時候我們就是因為太忙,太容易被各種信息轟炸,而忘記了發呆。肖震宇推薦一種“強制休息”的方法:在手機上設個鬧鐘,每隔50分鐘提醒自己站起來給花澆澆水,伸伸胳膊,讓大腦暫從工作中脫離出來,放空自己。此外,睜開兩眼,讓自己盡量不眨眼,專注于眼睛的控制,頭腦的思維就停止了,大腦也能進入休息狀態。
有條件的話,閉目冥想5~10分鐘也不錯。還有一種方法叫“腹式呼吸”:將目光注意在自己的腰帶或肚臍上,進行5~8次緩慢腹式深呼吸,不但可以減壓,也可增加大腦的氧氣供應,使大腦更靈活。
這是大腦和身體的一種自我調節機制在起作用,就是當人體疲勞到某種程度之后,不是通過睡眠或者閉目來恢復體力和腦力,而是通過身體的相對靜止和頭腦暫時停止思考來獲得休息和恢復。
結語:很多的人都喜歡靜坐,其實靜坐和發呆是連在一起的,現代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很多的人就連發呆的時間都沒有了!希望上述介紹的這些發呆的好處,大家要牢牢記住哦,平時多發發呆也是對身體非常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