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自己喜歡的角色印象一定很深刻。可以讓孩子形容給媽媽聽,他喜歡的角色長得什么樣,是一只小鴨子,還是一只大笨熊,它的嘴是什么顏色等等。這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邊走路邊唱兒歌

父母帶孩子走在路上時,有許多增加孩子知識的機會,可以給孩子猜測如“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著白胖子”之類的謎語,孩子不一定能猜出來,但對這種形象生動的兒歌會感興趣,有利于孩子的語言智能。
描述物品特點
媽媽可以拿著一個寶寶感興趣的物品,為他描述這個物品的一個或多個特點,如談談它的顏色(是草地般的綠色),或是它的形狀和大小(小圓球)。數量的多寡(兩個桔子。或是它的質地(柔軟的或是硬的,或描述它的聲音(電視的聲音很大,很吵)。也可以讓寶寶試著描述一下這個物品的特點。
寶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運用語言和組織語言,她的語言智能也就能得到提高。
是否與寶寶缺乏交流
讓寶寶沒有學說話的語境,現在大多數家庭里都是老人帶孩子,而老人本來就話少喜靜,如果父母下班后再不和孩子進行充分的語言交流,那么孩子就會缺乏學習語言的情境,語言發展自然受影響。
是否常對寶寶指責
很多家長都喜歡把自家寶寶和同齡寶寶做比較,如果當著外人批評寶寶說話不如別的小朋友清楚流利,甚至嘲笑寶寶讀音不準確,都會刺傷他的自尊心,讓寶寶對開口說話產生恐懼和厭惡心理。
語言環境是否過于復雜
現在很多家庭里,語境不統一,如寶寶的奶奶說地方話,媽媽說廣東話,而爸爸說普通話。同時面對幾種不同的語言,讓處在語言敏感期的寶寶不知道自己究竟該跟誰學,他很可能會選擇不說。

不需要說話
一些家長對孩子過火的溺愛,會特別深切的重視寶寶的全部,當孩子想要喝水的時分,他可能想開口說,我要喝水,可是這個爸爸媽媽眼疾手快,還沒等孩子說,就現已把水遞給了孩子,時刻長了之后,孩子就會發生心理慵懶,不想開口說話,通常經過手勢和眼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總結:孩子說話一般是從一歲左右開始的,這個時候只會說幾個很簡單的字,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就可以說很多話了,家長們平時要多跟孩子說話,這樣孩子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自己也會去模仿大人,自然慢慢的就會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