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生長發育速度明顯減慢,怎么吃都不胖,也不長個。
7、小孩面部出現白色糠疹,或皮膚瘙癢。
8、低燒并伴有輕微的嘔吐。
9、食欲突然增大,但體重減輕。
如果小孩符合以下癥狀中的2項或2項以上,媽媽好將小孩的便便送往醫院進行檢查,以確定小孩是否肚子有蟲,患上了腸道寄生蟲癥。
蛔蟲的預防
加強宣傳教育,普及衛生知識,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凈的蔬菜及瓜果,不飲生水,防止食入蛔蟲卵,減少感染機會。 使用無害化人糞做肥料,防止糞便污染環境是切斷蛔蟲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糞做肥料的地區,可采用五格三池貯糞法,使糞便中蟲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糞水中游離氨的作用和厭氧發酵,蟲卵可被殺滅,同時也會增加肥效。利用沼氣池發酵,既可解決農戶照明、煮飯;又有利糞便無害化處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糞渣。此時,絕大部分蟲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于糞做肥料的地區,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糞堆內溫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殺死蛔蟲卵。
蛔蟲病多從口入
此前人們衛生意識較薄,因此兒童感染蛔蟲病的情況較為常見。不過,家長注意寶寶的衛生習慣并不意味著寶寶就會與蛔蟲病完全隔絕。
蛔蟲病是常見的小兒腸道寄生蟲病。環境被蛔蟲卵污染,是嬰幼兒感染的主要來源。蛔蟲卵主要通過手和食物進入人體內。寶寶喜歡用手抓食物吃,喜歡吮指頭,還喜歡把一些不潔的玩具放入口中;尤其是寶寶的指甲縫中很易藏有蛔蟲卵,極易造成感染。
蛔蟲獨具的特點讓其很容易被寶寶接觸到。據介紹,蛔蟲蟲卵每天排出很多,因此包括食物、水甚至塵土等自然界中的物體都容易被感染到蛔蟲。如果寶寶沒有及時洗手或者洗得不是很干凈的話,很容易病從口入,感染蛔蟲病。
并不是蛔蟲卵到了寶寶肚子里就一定會感染蛔蟲病,有部分蟲卵會在胃酸中被殺掉,如果還有存活的話,在寶寶肚子里活動的話就會誘發寶寶腹痛。如果蟲子不活動的話,很多人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肚子里長了蛔蟲。
謹防病從口入是關鍵
容易感染蛔蟲病的是5—9歲和10—14歲兩個年齡段的兒童。這是由于小孩衛生習慣較差,比如飯前便后不洗手,生吃瓜果蔬菜等,都是導致蛔蟲感染的主要原因。蛔蟲卵往往經過污染的食物、污染的雙手、污染的水源造成感染。所以,預防初次感染、重復感染都很重要。
家長平時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教育兒童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生食瓜果要洗燙或削皮,不吃生菜。在托幼機構及小學中,可根據具體情況給孩子按時進行常規驅蟲治療,以消滅傳染源。
此外,如果發現寶寶肚子里有蛔蟲好及時驅蟲。因為蛔蟲的成蟲可在人的腸道,生活1—2年。幾條或十幾條蛔蟲在腸道內(嚴重者可達數百條、上千條)掠奪宿主營養的同時,還分泌酶的抑制劑,影響宿主對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這對于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是很有害的。
結語:寶寶的健康一直是所有家長們關心的事情,寶寶肚子里有蛔蟲也是很普遍的情況,家長們平時要多多了解這些常識,希望上述介紹的這些寶寶治療蛔蟲的常識,能夠幫助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