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衛生,似乎是一種好習慣,但是過分的講衛生,錯誤的講衛生方法,就不對了,非但不能給身體帶來好處,還會給健康帶來風險。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生活中一些我們自認為的、健康的好習慣,其實對健康并不利,甚至有風險。
1.挖鼻孔
挖鼻孔屬于一種極不雅的行為,有人美其名曰是為了清潔鼻腔,讓鼻子更舒服。
其實,長年累月的挖鼻孔會讓鼻孔變大,容貌變丑。此外,挖鼻孔會傷害到鼻腔粘膜,容易導致鼻腔黏膜中的血管破裂出血;同時手上的細菌帶入到鼻腔內,增加鼻腔感染的風險,以及降低呼吸道抵抗力,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
2.牙簽剔牙
很多人認為剔牙是一種好習慣,可清除牙縫內的食物殘渣,讓口腔更衛生。
但實施情況是,用牙簽剔牙,容易導致牙縫變大,增加牙周疾病風險,傷及牙齦。同時,一些“三無”牙簽,還會帶有細菌、不健康的化學物質,使用這樣牙簽,非但不利于健康,還會額外攝取有害物質。
3.女性每天用洗液
“洗洗更健康”這句話并不是人人適用,在女性沒有發生婦科疾病的情況下,每天清洗只需要清水即可。
女性生殖器其實有自凈能力,長期使用洗液容易破壞自身的微生物環境,反而有增加婦科病的風險。尤其是不能經常進行陰道沖洗。
4.用紙巾包裹食物或擦拭餐具
這樣的做法看似衛生,其實存在健康風險。
白色的紙巾,看似很干凈,其實商家在生產過程中,會使用到漂白劑、熒光粉、滑石粉等物質,以及一些不達標的紙巾,細菌菌落數超標,給食物帶來額外的細菌。
用紙巾擦拭食物,其實只是圖心理安慰,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
5.搓澡
不少人將搓澡看做是一次徹底的清潔,認為搓下來的物質都是“灰”。
其實不然,在皮膚表面其實有一層皮脂膜,減少皮膚中水分的流失,也起到一層屏障作用。搓澡,帶走了部分灰塵,也帶走了皮脂膜和角質層,容易令皮膚干燥、瘙癢。
原則上不提倡搓澡,如果非常想搓澡,建議每周一次就夠了。
6.使用塑料桌布
塑料桌布看似讓餐桌看起來更干凈,其實塑料桌布本身就容易攜帶有毒物質,長期與熱的、含油的食物接觸,容易釋放,反不利于健康。
本篇文章版權歸民福康所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