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有影響
若父母長壽,子女未必也長壽,但會從父母那繼承到一些好處。近期,《英國醫學期刊》報道,某些人之所以更少生病,可能是大腦分泌的某些化學物質如5-羥色胺和多巴胺比常人更多,這正是拜遺傳所賜。
受教育程度影響壽命
美國疾控中心的一份統計顯示,擁有學士或更高學位的人,比高中沒畢業的人多活約9年。蘭德公司衛生經濟學家史密斯表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從而為人生做出長期規劃,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努力工作壽命長
常說壓力大傷身,但勤奮工作并不意味著會傷害身體。新研究發現,努力工作、干活的人(即使已退休),他們樂在其中,并不悲慘,而是更快樂、更健康,比消極工作的同行擁有更密切的社交。
心靈影響肉體
一項研究對參加為期三個月閉關禪修的人做了檢測,發現其體內細胞端粒酶的活性比對照組平均增強約30%。
過于樂觀不利養生
性格開朗,給人的印象通常是無憂無慮,壓力小,似乎會更健康。但研究人員指出,“樂天思維”不一定能帶來長壽,一個人若過于樂觀,尤其在面對疾病或康復期,容易忽略其中風險。
常有危機意識
平時讓大家放寬心不是讓人不長心。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一項4萬名人參與的研究發現,過度樂觀的人更可能做一些高危險行為,如抽煙、酗酒、吸毒、飆車等,致死的風險更高。而對未來較悲觀的人可能會更重視健康與安全,更懂得自我防護,并鼓勵身邊人一起行動。
善于應對壓力
日常生活離不開壓力。根據一些長壽老人的表述我們可以發現,46%的老人懂得如何處理壓力。他們會用運動、冥想、做喜歡做的事來緩解壓力。
勇敢面對衰老
無論貧窮富裕,任何人都逃不過時間的制裁。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如果天天擔心自己的衰老反而會對健康有害。所以要看開衰老,不懼怕,這樣才能更長壽。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介紹我們是不是對長壽的相關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人想要活的長久就要想得開,沒有人能不面對死亡,長壽的一些習慣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到我們,但是真真做到長壽還要靠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