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太極拳是內家拳術,注重意氣運動,長期練習養身太極拳可以使人們的身體得到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本期給大家推薦的太極拳教學是楊氏88式傳統養身的太極拳,養身太極拳到底有哪些功效,一起來看下面的文章。
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養身太極拳是提高人體素質的一項自我修煉技術,講究的是意氣運動,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
通過練拳使人體賴以生存之氣沉聚于丹田,使“丹田”之氣充盈。然后氣的自然運行和練拳時以意領氣使氣循經運行,以疏通經絡,達到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祛除疾病的作用。
中醫認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氣為百病之先"、"百病生于氣"之說。氣機失調、氣郁、氣滯、氣虛、氣陷、氣逆、元氣虧虛、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等等,都是常見病因。而且因"氣"之病,又可導致"血"分的疾病,即氣血不和的疾病。如氣滯可以導致血瘀,氣虛可以導致血虛、血不當經而出血等,因氣血之病進一步發展又可導致陰陽失于平衡而發生內分秘失調、血壓高低等疾病,說明了很多疾病是先由"氣病"發展來的。
古代醫家李東垣說:"養生當實元氣",通過練功能使內氣充盈,可以"實氣",使虛者強之,郁者通之,逆者順之,陷者升之,從而達到治病養身的目的。
抱樸子云;"善養氣者,內以養身,外以祛病"。人以氣為本,所以練氣是治病的關鍵之一,"以意領氣"又是練氣之法,意氣運動是養生太極拳的核心。"氣為血帥,血為氣母",這是中醫的氣血理論之一,氣壯則可以帥血以運行,又是生血之力,血氣旺則是氣化之物質基礎,只要氣血充沛,血脈暢行,營衛調和,人體就可以"陰平陽秘",百病可防,已病可愈。
養生太極拳的身正、體松、心靜、氣勻的狀態,以及意、息、氣、勁的功法之核心是意氣運動,意氣運動是達到療疾健身以及練成太極內功、健康長壽的基礎功夫。
調息練氣
中醫治病素來重"氣"。生理上講“氣化”,病理上講“氣機”,臨床上講“氣血盛衰虛實”。明代醫家張景岳說:“生化之道,以氣為本……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指出了“氣”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這里的“氣”除指“呼吸之氣”外,更重要的是指人體內存在的“內氣”,也叫“真氣”、“元氣”、“正氣”等?!秲冉洝氛f:“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古代醫家劉完素指出“形以化氣,氣耗形病,神依氣立,氣納神存”,指出了氣的重要性。“氣”既是維護人體生命之物質基礎,又是治療各種疾病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維持健康的本能。同時,人的臟腑生理活動的功能也會從氣的狀態及其活動表現出來。
養生太極拳意氣運動的功夫之一是“調息練氣”。 古代醫家孫思邈有吐故納新的說法:“凡吐者,去故氣,亦名死氣;納者,取新氣,亦名生氣。……氣息得理,即時百病不生。”另有經云:“氣靜則神怡,神怡則氣足”。通過練氣可以養神、充養元氣而祛除沉疴。所以說通過養生太極拳的調息練氣,有治療形體疾病,強身健體的功效。中醫理論和實踐都說明,調息練氣對治療慢性病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符合科學道理。
身心兼修
“形神相因”論是祖國醫學理論的養生理論之一,人的形體與精神密切相關,稱“形神相因”或“形神合一”。“形”是指人體的組織,包括皮膚、血液、肌肉、骨骼、神經等等;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腎、眼、耳、口、胃、腸、生殖器官等等。“神”是指精神意識活動,也包括了各種組織器官的功能。形和神二者密切相關,互為依存,即“形神相因”。
“形神合一”,就是人體組織器官與精神意識及其機能的統一。范縝的“滅神論”中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而神存,形謝則神滅也”。醫籍《類經》上也載有“形傷則神為之消”之說,養神可以保形,保形又可以壯神。因此,健身當身心兼修,以求形神兼備。
通過體操或外功拳的鍛煉,可以活動筋骨,強壯身體,理由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練靜功者則以修養精神為主,認為精神充實可改造身體。分而言之各有道理,合而言之則各有所偏。達摩大師傳易筋洗髓二經,內家拳主先身后心,養生之道應貴在“身心合修”。養生太極拳注重意氣運動,身心兼修,明足以舒展筋骨,暗足以調和氣血,是形神兼備的健身運動。
養生太極拳能否技擊
拳術者不外乎著與勁。形于外者為著,蘊于內者為勁。著其質也,勁其氣也;著為體,勁其為用。氣質兼修,體用皆備而后可以言拳!內家與外家的區別,在于著與勁二者之別,外家精于著,內家邃于勁,各有獨到之處,并行而不悖。世人以為外家主剛,內家主柔,其實剛柔不可偏廢。所以太極拳論曰:“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曰:“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走和粘當于勁中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