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胖瘦主要由3個因素決定:遺傳、飲食和運動,此外還有情緒、環境和睡眠等,但都沒有前三個那么重要。特別是遺傳因素,除了在對家庭成員之間,雙胞胎,養子/女的比較中發現了肥胖遺傳的證據,還陸續發現了不少與肥胖者關聯密切的基因。
看看你的父母,以及你家族中的大多數人,20年之后,你的體型也很可能會是那樣。正是因為有遺傳因素這個“老大”坐鎮,你身邊總有一些人的食量明明是你的兩倍,卻怎么也吃不胖。
雖然胖瘦來自遺傳這個結論有點無奈,但胖并不一定代表不健康("肥胖者:體重維穩更健康"),何況胖也不是全無優勢,比如不用擔心胃、腎臟、子宮等臟器下垂;從同樣的高度落下或遭受同樣大小的打擊,身上的脂肪能提供更多的緩沖,將比瘦人受到更小的損傷;還有研究發現導致食欲增加的“胃生長素”[注]可能增強大腦的學習和記憶功能(暫時只在大鼠身上有這個發現;而更極端的情況是,假如胖人和瘦人同時在原始森林或沙漠迷路,胖人無疑是更有希望活著走出來的那個(只要沒有被那個瘦人同胞吃掉),這時,他一定會對自己攜帶有“節儉基因”的祖先感激涕零。
節食,欲速而不達
患有厭食癥的法國模特伊莎貝爾卡羅,于2010年11月17日去世,時年28歲。她生前曾拍攝了一組以反對厭食癥為主題的宣傳廣告。
事實早已證明,快速節食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只要一恢復以前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很快就會反彈。就像天壇醫院原心內科主任、現衛生部特聘健康教育專家劉玄重教授的一個比喻,因短期節食離開你的脂肪,就像出去旅游度假一樣,總是要回來的。
但更嚴重的是,減肥節食還會引起厭食癥,甚至導致死亡。如果說減肥的初衷是為了美和健康,假如患上了厭食癥,這兩個目的則一個也達不到。
神經性厭食癥(Anorexia Nervosa, AN)是一種以病人自己造成和/或維持的,以故意減輕體重為特征的進食障礙。
厭食者對自己的身體形象產生扭曲的認識,明明已經很瘦,卻還擔心發胖;他們自愿禁食、還會催吐、服用瀉藥、利尿劑等、并過度運動以減輕體重。病人一般是青少年女性,體重常常低于正常值至少15%,有厭食癥的女性很多會發生閉經,如果是青春前期,還可能導致生長發育遲緩或停滯。
厭食癥導致的后果和其他形式的饑餓一樣,會使人喪失肌肉組織,降低基礎代謝率,還會使心肌組織變得虛弱纖細、引起心率失常、心室縮小,很多厭食癥患者正是死于心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