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捂秋凍保健康”。“春捂”怎么“捂”,“捂”到什么程度,一直是個籠統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春捂呢?該怎么做呢?專家迷羅說只有正確“春捂”才能達到保健的目的。下面一起去廣東健康來了看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正確的“春捂”
春捂”穿衣應下厚上薄
春天防寒要注意好兩頭,照顧好頭頸和雙腳。尤其是老人,若在乍暖還寒的氣溫下,過早摘掉帽子和圍巾,易遭受風寒侵襲,導致傷風感冒加重頸椎病的癥狀。人體下半部血液循環比上半部差,易受風寒侵襲,故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應注意“下厚上薄”。早春時節,有些人常早早地換上春裝,把衣褲鞋襪穿得過于單薄。而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要比上不差,很容易遭到風寒侵襲。這時寒氣與濕氣就會悄悄地趁虛而入,尤其是裸露的膝關節,不知不覺間會感到酸脹不適,關節僵直等,從而引發關節炎。
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腳、頸、手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圍巾、口罩,脫掉厚襪及手套,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導致疾病入侵。
“捂”多久?
“一般情況下,立春后短也要“捂”10天—15天。”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王宏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雖然立春代表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并不會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在這期間,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當然,“捂”會依各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而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
首先看溫度
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于這個氣溫時,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其次憑感覺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于15攝氏度也不必急著脫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晝夜溫差也是判斷“捂”不“捂”的標準之一。
王宏才提醒,早春時節,應該多多關注天氣預報,提前一兩天了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體免受冷空氣突至的刺激,從而減少疾病。
本期嘉賓介紹
迷羅
迷羅,節氣瑜伽創始人;
迷羅出生于中醫世家。曾跟隨國家級名醫張鐵敏老師深入學習中醫療法,潛心研習國學及中
迷羅醫多年,后又隨韓國自然療法專家LINDA老師學習瑜伽、醫學、營養學、美容、SPA等專業系統知識,對中醫絕學和瑜伽養生有獨到的見解和領悟,并在教學中將二者融會貫通,總結出了以醫學養生理論指導瑜伽練習的訓練體系,定名為“元瑜伽”。
第一,有利于調節人體的恒定溫度,因為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體保持恒定的溫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縮和皮膚的出汗來調節;二是靠增減衣服來維持。如果過早地減掉衣服,就會破壞人體恒定溫度的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第二,“春捂”有利于抵御風寒。人體也同自然界一樣,在春天開始復蘇,原先處于“冬眠”的皮膚細胞開始活躍起來,毛孔張開。這時當冷風襲來時,就能長驅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第三,“春捂”有利于適應季節的變化,在初春時節,經常有寒流和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急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捂”著點兒,就很難適應這種冷暖的變化,許多人甚至可能會患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廣東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