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e#
愛關節,“動多”“動少”都不對?
“臨床數據顯示,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同樣,類風濕關節炎患者80%在35-50歲之間。而事實上,老人、青年、幼兒同樣可發病。如強直性脊柱炎,發病年齡就多在40歲以前;類風濕關節炎則多見于青壯年。”
張慶文表示,對于關節炎的預防和保養,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勞逸結合,適當鍛煉保持心情舒暢,“過分運動或者‘不動’,對關節都沒有好處。”他指出,因長期伏案、使用電腦、開車,一些“久坐族”逐漸成為關節炎的易患人群。“近年來關節炎患者中,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久坐族’。”
專家表示,辦公族、電腦族的手腕、手肘、肩關節,開車族的膝關節、踝關節都是容易受損的關節。而駕車使人逐漸形成關節“廢用性”萎縮退化,長時間把握方向盤也會增加腕關節綜合征的發病概率。他提醒,辦公室人群應注意保護肩、腕、膝、踝等關節部位。
張慶文建議,骨關節炎患者平時可以進行正確、適當的鍛煉,如散步、游泳、騎腳踏車及不負重的關節屈伸活動,避免長時間做同一動作或使關節固定于同一姿勢,爬山、爬樓梯、下蹲起立活動等都會加重病情。
愛關節保暖很重要
每到冬季,關節類疾病易發作,那么該如何進行預防?“關節炎與環境、細菌、病毒、遺傳、性激素及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常為誘發因素。”張慶文表示,要想緩解好的辦法就是先“驅寒”。
“除了添加衣物,患者冬天要多用熱水泡腳,保證關節部位血液循環和活動自如。但不適宜熱敷,因為熱敷會使關節循環不暢、發脹、發腫,不利于治療。”張慶文表示,在寒冷的冬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病情易惡化加重,早期通常表現為發涼、麻木,腿部肌肉痙攣,“抽筋”等癥狀。往往早期癥狀并不典型,所以常會被患者忽視,誤認為是缺鈣或是腰椎病等,耽誤了佳治療期。
★專家教你如何預防關節炎 有哪些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