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為中國現存早的一部藥物學典籍,所收載的大多數藥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為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書中提出的藥物學理論和用藥原則大多正確而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該書為中國古代的藥物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對后世藥物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至今仍為學習中醫藥的重要參考書。
《千金翼方》
孫思邈撰于682年,系作者為補充《千金要方》而編集。卷首為“藥錄”,輯錄藥物800余種,詳論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錄的新藥和外來藥物。書中對內、外各科病證的診治在《千金要方》的基礎上均有增補,并收載了當時醫家秘藏的漢張仲景《傷寒論》內容,選錄《千金要方》所未載的古代方劑2000余首。中國刻印或影印本近20版次,日本亦有多種刻印本。
《溫熱論》
清葉桂講授,門人顧景文等據筆記整理而成;《續臨證指南》中稱為《外感溫熱篇》;《溫熱經緯》中稱作《葉香巖外感溫熱病篇》;《醫門棒喝》則稱《葉天士溫熱論》。闡明溫病發生、發展規律,歸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上,逆傳心包”;提出溫病發展的衛、所、營、血四個階段,表示疾病由淺入深的四個層次;敘述辨舌、驗齒、辨斑疹等意義。在溫病學說的發展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現有多種刊本。
中醫古籍中的中成藥
中醫是我國從古至今沿襲下來的醫學治療技術,中醫的歷史極其悠久,古代先民患病以后只有靠中醫來進行治療。當然中醫的文化博大精深,這些知識全靠書籍記載,并一點點傳承下來。現在的中醫醫生,有許多人開出的方子是按照中醫古籍中記載的方子來開。
中醫古籍中尋中成藥的前世今生。我們知道根據藥的成分可分為中藥、中成藥以及西藥等。其中中成藥的應用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并在中醫古籍中都有相關的中成藥記載。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的公元前3世紀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存古老的一部方書,書中現存醫方為283首,其中收載了丸、散等古老的成藥劑型。成書于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是現存早的中醫經典著作,書中不僅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概念,而且還記載了13首方劑,其中有9種是成藥,包括了丸、散、膏、丹、藥酒等劑型,說明中成藥的應用在當時已經比較普遍。
東漢末年,醫家張仲景編撰《傷寒雜病論》,收載成藥60余種,所用劑型有丸劑、散劑、酒劑、洗劑、浴劑、熏劑、滴耳劑、灌鼻劑、軟膏劑、肛門栓劑、陰道栓劑等10余種,說明中成藥的發展已初具規模。
唐代“藥王”孫思邈集唐以前醫方5300首,撰寫成《備急千金要方》。王燾著《外臺秘要》載方6000余首。兩部書中都收載了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疾病的大量成藥,其中紫雪丹、磁朱丸、乞力伽丸(即蘇合香丸)等,至今仍是常用的中成藥。
宋代的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國家刊行的成藥典,也是世界上早的一部國家藥典。
繼宋之后,金、元四大醫家的興起,明、清溫病學派的創立,都對方劑學和中成藥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明代朱棣著《普濟方》載方61139首,為群方書之冠,是研究中成藥的寶貴資料。明、清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私人開辦的藥店開始興盛,因此中成藥得以廣泛使用和發展。
中醫古籍對中醫藥的傳承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許多中醫藥的知識就是靠著中醫古籍傳承到了現在。如今國家對于中醫藥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中醫、中醫藥事業會變得越來越好!
結語:以上這些都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中醫書籍,是不是覺得非常的好啊,這是古代人的智慧哦,現在的一些方法對我們同樣有用的。如果你對中醫感興趣的話,多了解一些這方法的知識吧,或者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