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規范
辨證是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中醫辨證標準的研究,對于發展中醫理論及提高臨床診治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對臟腑辨證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的研究,不僅可為制訂其 他各種辨證方法的辨證標準奠定基礎,而且可為中醫臟象理論等的研究提供條件。
我國從文獻、臨床及實驗諸方面,對臟腑辨證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為:根據中醫文獻及臨床資料,明確病、證、癥的關系,制訂某些證的診斷標準,使辨證達到規范化,并將現代醫學的實驗指標結合到證的研究標準之中;由傳統的臨床病人的研究,發展為結合證的動物模型(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研制,詳見陳小野主編《實用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合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3年),通過動物模型的研究來與人的辨證研究對照。并結合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在臟腑病證的規范化、標準化方面進行了一定探討。
自80年代中期開始有組織地開展證候規范化工作,在此期間曾開展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統一(如寒溫辨證)的探討。《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趙金鐸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7年)收錄311個證,《中醫證候辨治規范》(冷方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年)收錄308個證,《中醫病名診斷規范初稿》(歐陽锜等,湖南省中醫研究院印 ,1987年)收錄432個證。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組織專家起草、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包括疾病部分、證候部分、治法部分),對于建立統一、科學的中醫臨床診療術語標準起到了積極意義。
計量診斷
將中醫思辨性的經驗描述和宏觀性概括過渡到高層次的分析與綜合相結合,是中醫學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實質是解決客觀化與定量化問題,而計量診斷是實現證候標準化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