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的發展動態
中醫診斷學科在中醫學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運用現代科學的新技術手段與成果,進行診法與辨證客觀化、規范化的研究,發展中醫診斷理論與技術,提高中醫診斷水平。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疾病的診察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對癥狀和體征不明顯的患者,借助于實驗診斷或儀器檢測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直接到間接、從定性到定量,為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特別是研制、引用了一些用于診斷的儀器,如脈象儀、舌診儀、腹診儀等,使部分診斷手段得以客觀化;在運用聲學、光學、電學、磁學等知識和生物醫學工程、電子計算機技術及網絡技術等方面使中醫遠程診斷得以實現,以上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獲得了一些新苗頭。
診法研究
由于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中醫的診法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如舌診、脈診是中醫學的獨特內容,在診病方面有重要價值,但中醫望舌、診脈全憑經驗和眼睛、手指的主觀感覺,缺乏客觀指標作為判定舌象及脈象的標準,故闡明舌診、脈診的價值,并使其客觀化是中醫學術發展的需要。
在診法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側重于脈診與舌診的研究。在脈診研究方面,主要針對將脈象可視化、客觀化和科學化的目的,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脈象儀的研制;從心血管功能、血液動力學角度探討了脈象的形成機理;建立了一些脈圖的分析方法;探討了常見病證與脈象、脈圖的關系等。
在舌診的研究方面,從現代醫學角度,基本闡明了正常舌象與異常舌象的形成機理,探討了臨床常見疾病的舌象變化及演變規律,并將舌象作為某些疾病的重要診斷指標,研制了舌色檢查儀等。此外,國外對腹診研究較多,已形成獨特的漢方腹診;并通過對皮膚電阻等的研究,形成了以良導絡為代表的經絡診斷方法。
傳統的中醫診法包括望、聞、問、切四診,主要依靠醫生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感覺器官收集病情資料,但依據人體五官收集的資料,其分辨率低、信息量少,難以合參;模糊性大,有很大的主觀性,且量化與客觀化不足,缺少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綜合分析。在診法的客觀化研究方面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與臨床實際運用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舌診儀、脈診儀、腹診儀等儀器本身獲取的信息量不夠、欠靈敏,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