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勞逸與脈象脈象的變化和工作性質與勞逸有直接的關系,如速行者脈急,劇動者脈必洪,久逸者脈必沉,腦力勞動者脈多弱,體力勞動者脈多實。《素問·經脈別論》日:“黃帝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日:凡人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喘出于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于肝,淫氣害肺。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氣傷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腐起于過用,此為常也。”
《內經》舉喘、汗為例,從病理上闡述了脈與動靜勞苦的關系。雖只言病機不言脈象而脈涵泳于內也,故情·周學海《脈義簡摩》注日:“此脈之因勞動而變者也。問脈而答以喘與汗者,言喘與汗而脈象病機舉在其中也。”
總之,脈象受氣候、生活、勞逸等影響而脈象變幻無定,所以清·王漢皋《醫存》說:“有是病必有是脈,乃病證之常也。乃有昨日脈浮,今日變沉,晨間脈緩、夕間脈數、午前脈細、午后脈洪、先時脈緊、后時脈伏、或小病而見危脈,或大病而見平脈、或全無病而脈異于昔脈,變態不常,難以拘執。然既有變故,惟在善用心者,詳問其故,核對于先后所診之脈之證,則其脈變之由來及新夾之證,皆洞明矣。茍不詳問脈變之故而但據脈立方、鮮不誤者。”
清-周學海注曰:“脈之忽變者,其內系于元氣之盛衰存脫者則形神俱變,若中氣虛乏之人,往往小有勞逸,饑飽寒暖,其脈即變,此不過形之遲數,強弱有異而其神之為忙、為暇、為王、為衰,細審之未嘗變—。”
結語:中醫診斷學是非常神奇的,它是在中醫理論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的學科,中醫診斷學在中醫養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