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冬天的來臨,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這個生活方式。對于中醫的養生你們又有多少了解呢?中醫養生一般有按摩、足療、拔罐、針灸等。那么你又對它們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解惑了,小編就給大家講一講火針的發展史,下面小編的具體介紹吧。
火針發展史研究
火針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其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目前,火針針具已經發展到電火針、電熱針,治療范圍則擴展至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腫瘤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等各個方面。然而,許多有關針灸學的教材沒有論及火針或只有小篇幅的論述,有關火針療法的專門著作也很少,這對火針的未來發展很不利,火針療法還需要得到廣大從事針灸研究的學者和臨床醫生的再次重視。
火針古稱其為燔針、焠刺、燒針、白針、煨針。將針體燒紅,然后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或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稱之為火針療法。此法為針灸之傳統療法,臨床應用廣泛,對許多疾病治療效果良好,現將其發展論述如下。
萌芽階段
對火針的針具、刺法以及其適應癥、禁忌癥有初步的描述,認為火針的治療多局限于寒證,禁忌癥是熱證,對于經筋拘急及骨病可用火針治療。
火針在《內經》中被稱為燔針、焠刺,《靈樞·官針》云:“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九日焠刺”,《靈樞·筋經》也云:“治在燔針劫刺也”。而對于火針針具,《靈樞·九針十二原》云:“九日大針,長四寸,大針者,尖如挺,針鋒微圓”
在火針療法的適應癥上,《靈樞·壽夭剛柔》云:“刺寒痹者奈何?刺大人以藥熨之,刺布衣者以火焠之”。《靈樞·經筋》中云:“焠刺者,刺寒急也”,說明火針可以治療痹證、寒證。《素問·調經論篇》曰:“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焯針藥熨”。《靈樞·經筋》云:“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說明對于經筋拘急及骨病證都可以用火針治療。
《黃帝內經》對火針的針具、刺法以及其適應癥、禁忌癥都初步的描述,認為火針的治療多局限于寒證,禁忌癥是熱證,說明當時火針的應用并未得到較全面的推廣,只是萌芽階段。
發展階段
漢晉唐宋時期,有關火針的論述已打破了《黃帝內經》的范圍,對火針的刺法,適應癥及禁忌癥均有擴張,特別是火針已推薦用于內外科等各種疾患,但其未形成比較完善的理論基礎,處于百家爭鳴的發展階段。
至漢代,火針的使用已漸廣泛。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稱其為“燒針”,其論述不僅擴大了火針的主治范圍,用火針治療傷寒表證,而且補充了《內經》中關于禁忌癥的內容,提出了火針誤治后的處理以及火針治療后的處理。《傷寒論》對誤用火針后的變證提出了補救的措施,如“傷寒脈浮,醫者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等。此外《傷寒論》還指出,火針治療后針孔護理不當,感受外邪,則可并發奔豚。其曰:“燒針另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
而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強調火針的適應癥為寒證和痹證,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同時,也提出火針治病必須考慮體制因素,其云:“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陳延之的《小品方》則早提出了“火針”的名稱,記載了火針可治療附骨疽并首次提出眼科疾病也可以用火針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