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草本。莖木質(zhì)細(xì)長,高約2~5米,曲折呈攀援狀,上部多分枝,有脫落性的毛。葉互生;橢圓狀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寬3.5~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戟形至截形,邊緣具不規(guī)則缺刻狀的齒牙,或呈微波狀,或近于全緣。
有時基部稍有深裂,兩面均有細(xì)軟毛。頭狀花序頂生,排列成傘房花序狀,頭狀花序徑約1厘米;總苞圓筒形,苞片10~12片,披針形或狹橢圓形,長5~6毫米,寬2毫米,先端尖,無毛或少有細(xì)毛;周圍舌狀花黃色。
雌性,約8朵,長約9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3齒裂;中央管狀花,黃色,兩性,長約6.5毫米,先端5裂。瘦果圓筒形,長約3毫米,有細(xì)毛;冠毛長約7毫米,白色。花期10月到翌年3月。果期2~5月。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殺蟲,明目。治各種急性炎癥性疾病,風(fēng)火赤眼,目翳,傷寒,菌痢,大葉肺炎,扁桃體炎,腸炎,黃疸,流行性感冒,毒血癥,敗血癥,癰腫癤毒,干濕癬瘡,丹毒,濕疹,燙傷,滴蟲性陰道炎。用于風(fēng)熱感冒、目赤腫痛、泄瀉痢疾、皮膚濕疹瘡癤。
①《本草拾遺》:"主疫氣,結(jié)黃,瘧瘴,盅毒,煮服之吐下,亦搗敷瘡、蟲蛇犬等咬傷處。"
②《本草圖經(jīng)》:"與甘草煮作飲服,退熱明目。""花、葉:治眼有效。"
③《滇南本草》:"洗疥癩癬瘡,去皮膚風(fēng)熱。"
④《綱目》:"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
⑤《生草藥性備要》:"治疳疔,消熱毒。治小兒胎毒,黃膿白泡,敷毒瘡,搗汁和豬膽熬膏,擦腐爛患瘡,生肌去腐。"
⑥《百草鏡》:"治目不清,去紅絲白障,迎風(fēng)流淚。"
⑦王安卿《采藥志》:"治時疫,赤鼻,聘耳,火眼,諸瘡癤腫毒破爛及鵝掌風(fēng)。合千里光膏,點亦眼,貼楊梅瘡。"
⑧《綱目拾遺》:"明目去星障。煎湯浴瘡瘍。狗咬以千里膏摻粉霜貼之。治蛇傷。"
⑨《四川中藥志》:"殺蟲止癢。治瘰疬及一切皮膚癢疹(外冼)。"
⑩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咽喉腫痛。"
⑾《貴州草藥》:"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治風(fēng)熱感冒,急性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無名腫毒,痔瘡,腎囊風(fēng),濕疹。"
結(jié)語:現(xiàn)在通過中藥治療各種疾病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流行。在日常生活中,用千里光來治療一些小病,具有不錯的療效。用千里光排毒養(yǎng)顏,效果非常顯著。在各種中醫(yī)記載中,都記錄了很多千里光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