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里的鞣質可以同多種西藥發生化學變化,如與含鐵質的西藥或食物同服,會產生不溶性沉淀物,難以吸收的反應物,不但使藥效難以發揮,還會出現副作用。
滋補類中藥與西藥同服時,間隔時間要適當延長。
總之,藥物在體內代謝過程呈明顯的生物節律性,不同時間服藥,其療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必須掌握佳的服藥時間,充分發揮療效,降低不良反應。
中、西藥同服還應該注意
用藥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或取藥時仔細聆聽藥師提示,通過餐前餐后間隔給藥、中西藥間隔半小時原則,增強藥物有效性,減少藥物副作用。
可參考“時辰藥理學”,針對病情選擇佳給藥時間能大限度發揮療效,盡可能降低毒副作用。
西藥:如氫氯噻嗪宜在7點服用,不良反應少;呋塞米于10點服用,作用強;地高辛在8-10點服用,血藥濃度低,但生物利用度和效應大,下午2-4點給藥,則血藥濃度高而生物利用度低;暴風雪和氣壓低時,人體對強心苷的敏感性顯著增強,這種情況下用藥劑量應減少,否則容易發生中毒等不良反應;降血壓藥物,適宜早上7時、下午3時和晚上7時服用,且早晨用量略大;有些抗菌素類藥物,因其代謝快,需每隔6小時服藥1次;抗哮喘藥如氨茶堿宜在早上7時左右服用;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在早上7時左右(餐后)服用療效高而持久;
中藥:時辰不同,人體陰陽氣血盛衰也不同,病情輕重自然亦有所別,加重或緩解均有一定的規律:
根據治療原則確定服藥時間:中醫專家認為,選用扶陽益氣、溫中散寒、行氣和血、消腫散結等治則或方藥時,應選定在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天時陽旺,人體陽氣隨之充盛之勢扶陽抑陰,而祛除病邪;選用滋陰補血、收斂固澀、重鎮安神、定驚熄風、清熱解毒等治則或方藥時宜在傍晚或午后陰長之時服用。
禁忌影響藥物發揮的食物。比如生冷食物、濃茶、辛辣油膩食物、蘿卜、腥膻類食物。這些類型的食物,有的會化解藥力減少療效,有的會降低吸收,更有的會產生有害的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藥時,一定要遵循醫囑,做好相關忌口工作。
不宜為追求快速療效而過量或長期服用中藥。比如決明子有降血脂功效,但長期服用決明子可能引起腹瀉。益脾補氣且清熱解毒的干草長期服用會引起血壓升高。民間諺語“是藥三分毒”,就是這個道理。
特殊體質人群應謹慎服用中藥。比如脾胃虛寒者服用含有野菊花的中藥后,有可能出現胃部不適以及腸鳴等癥狀。好先從中醫師那里或者自我測試,了解自己的體質情況。如果屬于比較典型的某種體質,則應當在吃中藥前了解對應的禁忌情況。
孕婦服用中藥應當謹慎。由于西藥可能會引起胎兒畸形等原因,很多孕婦對中成藥更加青睞。但部分中成藥一定存在毒性,需要謹記的是,孕婦對清熱類、祛風除濕類、消化導食類、瀉下類、理氣類、開竅類、驅蟲類、祛濕類等多種類型的重要應當謹慎對待。
煎制中藥過程的注意事項。現代家庭中大多使用鐵鍋、不銹鋼鍋或者不粘鍋,好不要使用它們來煎制重要,而應該選擇陶土的煎藥罐或者砂鍋。由于煎藥是個時間較長的過程,使用金屬制品很容易使某些藥物成分和器具發生反應,產生或者釋放出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等。
中藥湯劑忌過夜服用。我們一般吃重要的形式都是煎水,形成中藥湯內服。中藥湯劑成分復雜,包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以及其他如揮發油、氨基酸等成分。過夜后,不僅藥效降低,更可能導致細菌繁殖,造成藥液發餿變質。因此,吃中藥應注意當日煎,當日服,切不可服用過夜中藥湯劑。
慎用民間中藥偏方。在我國民間,很多人樂于聽信所謂神奇的重要偏方,來治療一些棘手的病癥。這些偏方民間流傳,很多并無醫學藥典記載,有些或許有效,但并非所有民間偏方都是正確的。在面對民間重要偏方時,應當咨詢正規醫師,了解相關藥物及配伍的效果等,再決定是否采用。
結語:上文已經為大家介紹了一些有關于中藥的禁忌,在吃中藥的時候不能和什么同吃。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中藥有一些禁忌,自己也會自覺的遵守。如果身體出現了疾病,并且在吃中藥治療,建議飲食方面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