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膚感染、潰瘍、瘢痕和腫瘤部位不予針刺。
2、眼區、胸背、腎區、項部,胃潰瘍、腸粘連、腸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恥骨聯合區針刺時應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誤傷重要臟器。
3、針刺對某些病癥確實有極好的療效,但并非萬能,特別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療,應根據情況及時采用綜合治療,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發揮針灸的作用。
4、小兒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針。嬰幼兒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穴等禁針。
5、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發性出血,損傷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針刺。
6、過于疲勞、精神高度緊張、饑餓者不宜針刺;年老體弱者針刺應盡量采取臥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輕。
7、懷孕婦女針刺不宜過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三陰交、昆侖、至陰等禁止針灸。
1、過度饑餓、疲勞者
應在休息、進食后再行針灸,否則容易引起暈針。暈針的表現是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心慌氣短、惡心欲嘔、面色蒼白、出冷汗等。若有上述情況,應及時告知醫師處理。暈針患者一般平臥休息后即可恢復正常。
2、針刺產生的疼痛感主要是針進皮膚時產生
針灸師可將絕大多數疼痛感降低到完全可以忍受的輕微程度,請初次接受針刺的患者不要緊張,盡量放松,以利于施針。針進皮膚后一般患者會感到針下有酸、麻、脹、重,或熱、涼、癢、抽搐、蟻形等感覺,部分穴位有時可有不同程度的觸電感或其他針感傳導及擴散等現象,這是正常的針刺反應,中醫稱之為“得氣”。
3、患者在進行針刺操作時應取舒適自然的體位
否則留針期間容易疲勞;留針期間肢體不宜再動,以免發生折針、針體移位誤傷組織等不良后果。有的患者針后穴位局部有一些不適感,一般數小時內消失。
4、針進皮膚后若又感到疼痛
可能是針尖碰到了血管,請告訴醫師,以便調整針刺方向,避開血管。針刺有時碰到小血管引起出血,這是難免的,除有些部位影響美觀外,對人體沒有什么危害。針孔處出現小血包應用力按壓3分鐘以上,局部小塊青紫,一般不必處理,可逐漸自行消退。
5、針孔處皮膚應保持潔凈
一般針后2小時不要著水,以防感染。運用火針、挑刺、刺血或耳穴割治處,一般針眼當天不要著水。糖尿病患者皮膚容易感染,更應保持局部皮膚的潔凈。
總結:當您出現上述的疾病之后,完全可以采用針灸的方式對這些疾病進行治療,但是,如果您的疾病針灸沒有辦法治療,那也千萬不要勉強,不然的話,不僅對身體造成傷害,也會影響疾病的治療哦,這樣風險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