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病的時候,醫生常常會說,你脾胃不和,需要調理調理,那么到底什么是脾胃不和呢,脾胃不和的癥狀有哪些呢,我們怎么判斷自己是否脾胃不和呢?中醫是如何調理脾胃不和的呢?帶著這些疑問和小編一起來看本文吧。
脾胃不和是中醫常有的說法,也就是我們身體不健康的一種表現,也是身體的調節出現了異常的反應。
中醫的介紹,好就是進行中醫的緩解。發生這樣的身體異常,您也不要慌張,一般只要找對癥狀,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那么,中醫上會有怎樣的方法進行科學的緩解呢?請看小編為您介紹變化多端的中醫調理吧!
臉色發黃
對于不同的疾病情況,進行中醫的調理也是有不同的方法的,您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合理的治療選擇。
如果一個人的臉色沒有關澤還發黃的話,可能是因為脾胃不和導致的,會有吃飯不香,吃完飯后肚子脹,同時還會出現腹瀉等癥狀。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
鼻頭暗淡
進行中醫的護理也是需要不同問題不同分析的,在生活中傳統的中醫也會幫助您進行有效地緩解。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明顯的區域。如果鼻頭發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
中醫方法:脾胃有熱者可按摩足三里穴,每次5分鐘,每天2~3次,同時配合按摩胃經的內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縫之間)效果更佳。
嘴唇無光澤
健康的飲食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狀態,您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如果一個人脾氣健運,則口唇紅潤有光澤、肌膚彈性良好;反之脾氣虧虛,則口唇淡白無光澤,甚至萎黃,而且常脫皮。
中醫方法:脾氣虧虛者可以把午飯時間提前到11時,因為此時脾氣旺,消化食物、吸收營養能力強。而脾臟弱的時間是19~23時,可于晚飯1小時后吃1個水果,以幫助健脾。
排便失調
還有的人經常是便秘和拉肚子交替,表現為排便失調。這類人普遍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失眠多夢、盜汗、形體消瘦,女性大多有痛經的問題,中醫認為屬于中氣虧虛、陰陽兩虛。便秘是白領人群的常見問題,是脾胃虛弱、大腸津液不足的表現。人正常情況下,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這樣的人應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堅持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溫蜂蜜水,平時經常多次少量地飲水;飯后順時針揉肚子,促進腸蠕動;另外每天定時去蹲廁所,培養定時大便的習慣。
如何調理脾胃
養成良好的飲食規律:規律的飲食對養脾胃十分重要。當然,這種規律不是死的。不是每個人都要7時吃早餐,要形成自己的用餐規律,需要摸索出自己的合適的時間和節律。吃飯時不宜過快,進食速度過快會加重胃腸負擔,造成反流的情況。另外吃得太快也會容易超量,產生消化不良的情況。如果趕不上正常時間吃飯,身邊要準備一些梳打餅干、酸奶等零食,到了飯點吃不上飯的時候嚼點零食,能起到保護胃的作用。
保持心情舒暢:不良的情緒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而出現便秘、腹瀉、腹痛、食欲不振、消瘦等情況;緊張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多而使胃炎遷延難愈。
飲食調理
生脈飲
原料:太子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5克。
做法:將上三味藥煎水當茶飲。
功效:可益氣養陰,是汗出較多的夏季佳飲品,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