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煮之前可別洗
1、水洗可使藥材的水溶性成分丟失:由于不少藥材中含有糖和甙類,可溶解于水中,經水洗后,將丟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導致藥效降低。
2、水洗可使粉末類藥材丟失:中藥中有不少藥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藥時需研碎,如桃仁、龍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流失。
3、水洗可致部分藥材輔料丟失:由于有的藥材在炮制過程中加入蜜、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易于溶于水中,若用水沖洗,可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常用藥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煎藥用具的選擇
煎煮容器與藥液質量關系非常密切,歷史記載認為,“銀為上。磁者次之”,不主張用錫、鐵之類的鍋煎煮。因為有些藥物遇到錫、鐵等金屬后會發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會引起化學變化,產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鐵鍋、銅鍋,好也不用鋁鍋及不銹鋼、搪瓷容器來煎藥,以確保重要的療效。
煎藥用水的選擇
水是煎煮中藥湯劑的常用溶媒,一般宜選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用水量應視藥物的重量、體積、吸水能力、煎煮時間、火候及所需的藥量等因素來決定,一般以水漫過藥物半寸左右為宜。煎藥的用水量應一次加足,不要中間數次加水,更不能把藥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藥應棄掉。
煎藥的火候
煎煮中藥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為“武火”,慢火煎之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開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劑需用不同的煎煮時間。治療外感表證的發汗解表藥煎煮時間宜短,治療虛證的滋補藥煎煮時間宜長。
煎中藥怎樣掌握火候
煎中藥很講究火候,也就是說很注意煎藥火力及煎藥時間的長短。火候的掌握也要根據藥物的性質。解表類藥物氣味芳香,含揮發油的有效成分居多。久煎能使之過度揮發而造成損失,一般宜用武火急煎法,煎煮時間要短,頭煎藥煎沸15分鐘即可,二煎藥煎沸10分鐘即可。補益類藥物,因其滋膩質重,需久煎方能出汁,一般用武火煎沸,后改為文火煎熬,頭煎藥煎沸后,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鐘,二煎藥煎沸后用文火煎熬30-40分鐘。煎煮時間長的藥物,在煎煮過程中需攪拌2-3次,以防底層藥物焦糊。有些人不小心將中藥煎糊了,便又加水再煎,給病人服用,這樣做是不妥當的,甚至會發生危險。因為焦糊的藥物可能會發生質的改變。
服法有講究
煎好的湯劑一般宜在飯前一小時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在飯后服,滋補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時服。一般一劑分2-3服,一日一劑,如遇特殊情況,可以一日連服兩劑,以增強療效。通常中藥湯劑應該溫服,而針對具體情況也可涼服。
服藥有禁忌
重要歷來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說法,因此決不能盲目使用民間偏方、秘方,切莫自當“郎中”釀“苦酒”。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配方抓藥。以妊娠為例,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兒甚至墮胎的副作用,所以應視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術、水蛭等。孕期應慎用的有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干姜、肉桂等。
服藥時的“忌口”問題
服藥期間凡屬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應根據需要予以避免。此外,除地黃、何首烏忌蔥、酸、蘿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蔥等常規外,還應根據具體病情按醫囑執行。
結語:現在大家應該知道哪些中藥需要頓服了吧,頓服中藥的好處有哪些,是不是你也知道了呢?除此之外,煎煮中藥和喝中藥的注意事項也是非常多的,上文小編給大家介紹了,希望我們都能夠記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