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不節脾氣虛
中醫里五勞七傷癥中提到“過飽傷脾”,人體的胃、肉、嘴等構成脾胃系統。脾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怕過飽、過冷、過生(不熟食物)。脾氣虛常出現嘔吐、乏力、少言、消瘦或浮腫、腹瀉等情況。
如何調理脾氣虛
針對脾虛在飲食上一方面要戒,另一方面要補。首先避免過飽、飲食無節制、生冷刺激。其次可以通過山藥補脾,薏米燥脾。
大怒傷肝
人有七情六欲,這是人體正常的情緒表達,但太過則傷及臟腑。大怒導致肝氣上逆,肝主藏血,血隨著氣而上溢,會傷害肝臟。常出現面紅耳赤、頭暈、眼花,甚至出現吐血和暈厥。
如何調理肝氣
肝性喜調達而不喜抑郁,所以調理肝臟可從情緒上著手,放松心情、出游、打坐、冥想等可以起到養肝作用。另外,中醫還認為酸味入肝、綠色入肝,可以通過食用酸味食物山楂、烏梅,綠色蔬菜等養肝。
在生活中任何事情做過了,可能比不做帶來的危害更大,養生也是如此,所以對待身體要適可而止。
了解五臟的氣虛,那么大家對的陰血和陽虛又有多少的了解呢?下面我們將和大家一同再了解一下陽虛和陰虛的區別。
陽虛
身體的陽氣具有溫暖肢體和臟腑的作用,但出現陽虛時,常變現為畏寒怕冷、面色蒼白和大便稀薄的現象。同時身體出現衰老現象,導致精神不振、食物消化不良、脈搏也細而沉。
人體的五臟都會出現陽虛現象,即脾陽虛、腎陽虛、肺陽虛、肝陽虛和心陽虛。但屬于陽虛體質時,中醫認為需要食用一些甘溫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牛肉、核桃等。
陰虛
陰虛恰好和陽虛相反,表現為熱和上火的現象。陰虛通常指體內陰液不足,不能滋潤和牽制陽氣過盛引起的一些癥狀。常常表現為口干、潮熱、心煩、失眠、舌頭紅等現象。和陽虛一樣,五臟也會出現陰虛現象,針對陰虛中醫建議使用補陰和滋陰的食物,如綠豆、蓮藕、芝麻、白菜、銀耳和豆腐等。
同時,因為陰虛的人群容易出現上火現象,所以要避免食用辛辣、爆炒、燒烤、火鍋定食物。盡量清淡飲食,以便調理體質。
本篇文章版權歸三九養生堂所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