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指的是,春夏時節,萬物生機勃發生長茂盛,是陽氣充旺生發的表現;夜晚漸短、陽氣漸長而陰氣漸消,相應萬物進入生、長階段。我們人類養生也應順時順應陽氣的生發宣泄,該出汗時就因當出汗。
2、飲食調節,健脾利濕食品吃起來
總的來說,夏季是陽氣旺盛生長的季節,飲食攝養宜清淡,忌油膩,多食營養豐富的蔬菜、瓜果之品,同時注意“夏不欲窮涼”,不能過食生冷以防耗伐生發之陽,從而做了“濕”的幫手。
在我們平常的食物中,有一些具有一定的健脾利濕作用。
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功效益氣養陰,補肺脾腎,固精止帶。可以用于脾胃虛弱,能夠補肺脾腎三臟。脾虛食少,體倦便溏及婦女帶下,兒童消化不良腹瀉等皆可食用。
白扁豆: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功效健脾、化濕、消暑。可以用于脾虛濕盛,運化失常而導致的食少便溏,白帶增多等等。
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功效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可以用于脾虛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薏苡仁:又俗稱作米仁,味甘,性淡、微寒,歸脾、胃、肺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可以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脾虛泄瀉等。
冬瓜皮:味甘,性微寒,歸肺、小腸經。功效利水消腫,可以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體內水液代謝不利的疾病。
玉米須:味甘,性平,歸膀胱、肝、膽經。功效利水消腫,利濕退黃。同樣可以疏利小便,達到排除壅積的水液和濕氣的作用。另外,它還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夏季正值玉米上市之時,變廢為寶將玉米須一起煎湯煮,代茶飲,十分適合糖尿病患者。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入心、脾、腎、小腸經。功效利水除濕,通乳,解毒排膿。
綠豆:味甘,性寒,歸心、胃經,功效清熱、消暑、利水、解毒。能用于暑熱煩渴、感冒發熱、吐瀉、水腫尿少。綠豆湯在夏季不失為解暑祛濕的好飲品。
3、合理食療、合理養生
近網上“紅豆加薏米是祛濕利器”的說法十分熱門。通常意義上把赤豆、赤小豆、紅小豆指為同一物品,其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黃素、鈣、磷、鐵等,薏苡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和食物,兩者合用,具有健脾除濕、利水消腫的作用。夏季食用,確能對除濕防濕起到有益作用。但食療的同時必須注意生活方式,否則恐怕也是事倍功半。
需注意的是,無論多么好的具有食療作用的食物,均不宜一味偏頗地過量食用。以紅豆和薏米為例,雖然它們均有較好的健脾利濕作用,且口感好,但這兩樣食物均有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過量進食或加餐紅豆薏米可能會加重糖代謝的紊亂。而大棗含糖量比較高,雖然有健脾養胃、調中補血之效,但糖尿病人也不適宜過多食用。另外,有些以“濕熱”表現為主的朋友,如見心煩口渴、小便黃赤等,還是應該以清化濕熱為主,紅豆薏米并非合適。
還有,如綠豆、冬瓜皮等品,性比較寒涼,屬脾胃有寒的人就不適宜吃。脾胃有寒的人常表現為胃脘部冷痛,大便溏薄,喜愛喝熱水并能緩解癥狀。
除此之外,雖然夏季容易出現“濕”重而影響健康,但每個人體質不同,并非每個人都會為“濕”所困。如果體內并無濕阻反而還屬于津液虧虛的體質,卻“跟風”大量食用利水滲濕的食物和藥物,則會加重體內氣血津液和陰陽的失衡,導致身體不適。
因此,合理飲食以及合理養生,不跟風不過度,才是正確的養生態度,符合“中道”。《內經》中“中庸”貫穿了整個養生思想,要求“有節”、“有常”、“不妄”,要求一切都在一個適度的范圍內,這也體現了中醫講究“以平為期”的養生理念。
中醫“辨證論治”是核心思想,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疾病和表現都不同,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食療能夠糾正人體失衡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病情輕淺時效果比較明顯,病情復雜深重時可能作用較微弱,或只能起到輔助作用。遇到身體的不適,要及時就醫,在醫師的指導下飲食調理、用藥治療。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有關,夏季如何去濕的知識,看完之后你是不是知道了,夏天如何去除濕氣了啊,以及濕氣不除有哪些危害等,這些是不是都了解了啊?希望,這對大家有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