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濕氣重的現象,尤其是夏季,雨水多,這現象就更加嚴重了,濕氣重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這點大家應該能夠知道。那么夏季如何去濕呢,去濕的妙招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夏季如何去濕吧。
夏季中醫祛濕有三法莫要錯過了
試想一下,如果一臺機器總是處在潮濕生銹的環境中,那么它的工作能力和壽命都是會變短的,這就像中醫講的就是“養生祛濕”一樣。
回想下,每到夏季,你是否經常感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這就是“濕”在作怪。那么,夏季如何自我發現“濕”?它會對健康造成哪些影響?該如何預防?有什么祛濕食品可以吃?別著急,中醫祛濕有“三法”,現在就推薦給大家。
1.微汗除濕法
中醫認為水、濕、痰、飲其實是一家人,而肺乃水之上源,肺主皮毛,皮毛的散氣與汗孔的開合與肺的宣發功能密切相關。所以想要排濕,打開毛孔,濕隨汗排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祛濕辦法,可以不用非得大汗淋漓,但是需要周身微微汗出為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后一定不要喝冰凍飲料或者是吹空調,讓汗在皮膚上自然干,這樣汗出才暢,濕氣才能去得快。
除此之外,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都會看到有些人皮膚上有紅疹,有的人出汗后還會感覺到有點癢癢,這其實就是因為皮膚排汗不暢導致水濕之邪郁阻皮膚,時間長了就會化熱所致。
針對于此類人,照樣可以利用微微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用如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杏石甘湯、麻杏苡甘湯、何氏感冒方等,讓其周身微微發汗,皮膚排汗功能暢快了,打通了排出濕邪的“通道”,病自然也就痊愈了。
所以在此建議那些想要依賴藥物來達到祛濕效果的患者,不妨選擇運動出汗作為輔助手段,效果會變得更好。
2.淡滲利濕通小便
中醫認為濕邪是陰邪,它容易損傷我們的陽氣,而且它的粘滯之性使得它很容易留滯于臟腑經絡,亦常常阻遏氣機,使得氣機升降失常,且濕容易和熱狼狽為奸變成濕熱。但濕終究還是陰邪,因此治療濕熱病時用溫熱的藥要慎重,因此葉天士先生在《外感溫熱篇》指出:“熱病救陰猶易,通陽難……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較之雜癥則有不同也。”
中醫學家蒲輔周老先生對此曾精辟地指出:這里有個講究,我把它概括為“淡以通陽”。病屬濕熱,不能用溫藥,只能用藥味淡薄者,如蘆根、茯苓皮、滑石、通草、苡米之類滲利小便,濕去熱孤,陽氣自通。因此祛濕用利小便之法,多用于濕熱內蘊的情況,常用五苓散、四苓湯、八正散等。
3.健脾胃祛濕法
相信有很多人都不太理解“為什么體內濕氣總是不斷的產生呢?”,為了通俗易懂些給大家打個比方,脾胃就相當于是一個抽水機,濕氣就像池塘里面的水,水每天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如果抽水機正常,每天能正常的將水排出,濕氣不明顯;若抽水機動力不足,抽水速度慢,則排水的能力就會變差,這個時候濕氣就會越來越重。
所以說,脾胃虛弱的人就像是抽水機的動力不足,根本無法滿足那每天排水的任務量。此時若有效健脾胃,就像當于是加強了抽水機的動力,保證了其正常運行,完成了那每日的排水量,所以濕氣就自然不明顯了。
夏季多雨潮濕 脾臟容易被“濕”困住
“因時制宜”是中醫重要的養生診療思想。中醫學認為大自然將豐富的四季變化賦予人類,同樣在養生方面也應遵循規律。
我國幅員遼闊,隨著夏季到來,除了驕陽似火之外,在許多地方還有連綿的陰雨和臺風。夏季,特別是長夏期間,祛濕是重要的養生內容。中醫所說的長夏,一般指的是夏末秋初之時,或指代夏季中高溫、多雨、潮濕的特殊時段。這個季節空氣中濕度大,所以說“濕”是長夏的主氣,因此《理虛元鑒》特別指出“長夏防濕”。
怎么會出現“濕”?這主要是因為夏季悶熱潮濕,陰雨連綿,或久居卑濕之地,或涉水作業,或汗出沾衣,更容易感受濕邪變生疾病。此外,因夏季飲食不注意,過度進食生冷或誤食發霉變質的食物損傷脾胃也會導致濕邪內生。
那么,“濕”到底對健康會造成哪些影響?
中醫理論中,脾臟有運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還能夠向上向外輸布營養精微物質,并且協助管理氣血的生成和統攝,然而它卻容易被“濕”困住。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脾喜燥而惡濕。這好似一個機器樞紐位于人體中部,如果潮濕生銹便不能正常工作了。
夏季養生祛濕重要
到了夏天,很多人常常都會覺得身體沒有力氣,沒有精神的,這其實就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導致的,這就需要我們用合理的方法來去濕了。
祛濕方法一:少鹽,幫助腎排水
如果不是出汗太多,夏季仍然要堅持低鹽飲食(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的鹽攝入量不應超過5克),特別是對于腎臟有疾患的人來說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