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穴位每天早晚按摩兩次,每次5分鐘,就能起到很好的清熱解暑的作用。
第三個穴位是膻中穴,它是任脈的要穴,能夠幫助疏通心包經,有除心煩、止心悸的作用,按摩膻中穴也是夏季清心火很有效的穴位,按摩時間和次數同前兩個穴位。
秋季舊病易發 調和陰陽宜養津重在潤肺
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諸節氣,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氣候的轉變環節。
秋季氣候處于“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立秋至處暑,天氣以濕氣并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后雨水漸少,天氣干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故被稱為“多事之秋”。
秋分之后,由于雨水漸少,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氣候。此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泥鰍、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藥、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
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
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與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因此秋季養生應注重一個“和”字,包括對精神意志、飲食起居等方面進行的調攝。此外,秋季要注意順應氣候變化,適時增減衣服。
秋季中老年胃弱者早餐食粥,可和中、益胃、生津。中醫醫書記載,“蓋晨起食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建議根據自身實際選擇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紅棗糯米粥滋陰養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嘔,胡桃粥潤肺防燥,菊花粥明目養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藥粥健脾固腸,甘菊枸杞粥滋補肝腎。
冬季寒氣襲人 斂陰護陽活氣血重在補腎
從立冬開始,經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前一天是冬季。
冬季 “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關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死亡率,都以冬季為高,此季也是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時段。
中醫認為,“冬者,天地閉藏”,即是說冬季萬物閉藏,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種動植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因此,冬季養生應注重斂陰護陽: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堅持適當鍛煉,但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鍛煉后要及時擦干汗液;注意背部保暖,背部是“陽中之陽”,風寒等極易通過人體背部侵入而引發疾病,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其應注意避寒就暖。
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進補要順應自然,注意養陽。
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溫之”的原則,冬季要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提高機體的耐寒力。狗肉、羊肉是老人冬季滋補佳品,此外每天晨起服人參酒一小杯,可防風、御寒、活血。將牛肉切小塊,加黃酒、蔥、姜用砂鍋燉爛,食肉喝湯,可益氣止渴、滋養脾胃。
結語:看到這里你現在是不是也應該明白,為什么中醫是按季節養生了吧,因為每個季節我們身體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哦。除此之外,大家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要貪涼哦,要保護好體內的陽氣才行的哦。